以江油事件武大事件为例对比分析网络舆情迅速发酵成因及折射出的问题
252.68 KB
8 页
1 下载
7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Spring | .pdf | 3 |
概览 | ||
1
以江油事件武大事件为例对比分析网络舆
情迅速发酵成因及折射出的问题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布衣锐察”
当前互联网舆情传播的发酵速度和影响力呈现爆发式
增长。
正常网络事件发展是比较明显能看到一个自然发酵传
播过程的,舆情相对不激烈,例如武汉大学事件,从开始到
发酵差不多有十天的样子,而且绝大多数是理性探讨。
但江油事件从在互联网上默默无闻到舆情汹涌澎湃只
用了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所有人都还没意识到发酵过程,
舆情就汹涌的遍布全国,其背后既有技术环境和社会心理的
基础性动因,也存在部分群体为转移矛盾或境外势力蓄意干
预的特殊操作。
当“围魏救赵”式舆论转移与境外组织的系统性煽动形
成合流时,舆情发展将呈现更为复杂的叠加效应和破坏力。
下面尝试结合当前典型事例系统分析网络舆情快速发酵的
成因以及应对措施。
01 舆情快速发酵的四大基础条件
算法机制与平台特性助推冲突性内容传播
当前社交平台算法天然倾向推荐冲突性、刺激性信息。
以比亚迪“刹车失灵”事件为例,标题含“失控”“抵制”
等关键词的短视频,其推荐权重达到客观报道的数十倍,造
谣视频动辄收获数万点赞,而辟谣内容仅几千互动,形成“发2
布即沉没”的真相困境。这种机制导致情绪化内容呈现病毒
式扩散,而理性信息传播举步维艰。
社会心理基础:公众情绪阈值降低与代入感
涉及特权不公(如防城港奔驰女亮证事件,江油事件官
二代施暴谣言)、公共安全(比亚迪失控传闻)或道德争议
(武汉大学性骚扰指控)的议题,极易触发公众的代入式愤
怒。当事件触及“权力滥用”“程序正义缺失”等敏感神经
时,网民会因自身不安全感而快速形成声浪。例如江油事件
因官方信息迟缓披露滋生了诸多谣言,激发了民众共情受害
女孩家庭对公权不信任;奔驰女事件中,民警“灭火式执法”
和隐私调取特权等细节,直接刺激公众对公权私用的集体焦
虑。
议题本身的争议性与符号化标签
高传播性舆情往往具备强冲突标签,例如“特权阶层 VS
平民”“二代家庭 VS 残疾家庭”。江油事件中,舆情操作
者将“都是普通家庭”造谣为“官二代”,故意制造矛盾对
立,之后将“治安警力”歪曲为“PLA”,并利用百姓对二
代的负面情绪迅速转嫁到政府和 PLA 身上。这类标签简化认
知门槛,加速立场站队舆情发酵。
官方应对不专业失效引发次生危机
回应迟缓或回避核心质疑会直接激化矛盾。防城港事件
中,当地部门对“亮证者身份”“隐私调取合法性”等关键
问题避而不答,用“视情况公布”等模糊回应推高公众怀疑;
武汉大学在性骚扰争议反转后未及时纠错,发酵后校长回应3
“等上级安排”,导致舆情从个体事件升级为对高校公信力
的批判。江油事件中,当地警方未及时公开施暴者家庭背景,
导致“官二代”谣言发酵,令谣言在民众中传播甚嚣尘上。
以上无不印证了地方政府部门在应于舆情方面的不专业性。
02 “围魏救赵”式舆论转移的三类操作模式
部分群体或组织通过主动制造新热点转移焦点,本质是
危机策略的武器化:
政治领域的矛盾转嫁术
制造对立议题:在武大事件中,武大作为深陷舆论漩涡
者怀疑华科学生在舆论中推波助澜,从而在华科微博官网发
波伏娃后也有暗戳戳的在社交媒体带节奏的嫌疑。
商业竞争中的精准狙击
黑公关产业链操作:通过数百账号同步发布高度相似文
案(如“抵制国足赞助商”话题),区域性媒体集中炒作标
签化词汇,形成虚假民意浪潮,裹挟绑架真正的民意。
注意力周期的主动利用
根据议题竞争理论,当新事件更具冲突性时,公众注意
力会被强制“重置”。武汉大学性骚扰争议因防城港奔驰女
事件爆发尤其是江油事件的一日蹿红而淡出视野,奔驰女事
件凭借“特权亮证”“隐私扒皮”等更刺激元素抢占流量,
江油事件更是以几乎无理由的方式迅速线上全域以及线下
同时发酵。乒乓球饭圈文化中也存在主动炒作其他球员不良
事件以解除自身爱豆公共危机的情况。网络舆论领域普遍存
在“主动制造下一舆情救场”的策略。江油事件霸凌发生在4
7 月 22 日,从警方通报上来看,传播在 8 月 2 日晚,迅速发
酵在 8 月 4 日,不禁让人联想许多。
03 境外组织的系统性煽动手法
美国中情局在上世纪 80 年代编写的《如何引发 baoluan》
指南,展示了如何雇佣职业罪犯和煽动者,激起少民群体、
学生团体和工会对政府的愤怒,通过专业技巧仅用 100 名煽
动者就能引发 1 万人的 baoluan。该指南呼吁煽动者通过"
引导示威者与当局对抗"来"为事业塑造烈士",以"引发可能
导致抗议者死亡的暴乱或枪击事件",然后利用该死亡来引
发更大规模的 baoluan。大家要注意到,这仅仅是当年没有
网络媒体时代的线下煽动,而现在通过互联网各大媒体平台
进行系统性有策略的煽动,这个效率恐怕扩大了不止十倍。
日本外务省设立的 700 亿日元“虚假信息对策基金”主
要用于应对国际舆论危机。该资金来源于日本外务省 2024
财政年度预算申请,主要用于社交媒体信息管控和对外战略
传播,包括压制负面信息传播、加强国际舆论引导等。
境外势力介入我国互联网事件常依托舆论战框架,通过
技术化、规模化手段放大舆情:
黑公关产业链与机器人协同
在前不久比亚迪事件中,区域性媒体与营销号联动使用
标准化文案,短时内将抵制国足赞助商推至热搜;造谣视频
通过碎片化剪辑和批量账号点赞实现数万互动量,包括利用
网络机器人(水军)24 小时制造声浪(“5+2”“白加黑”
模式),远超常规传播速度。这类操作符合美西方“一条龙5
流水线生产谣言”的套路。
平台规则武器化
西方社交平台系统性限流中国账号:Twitter 给中国媒
体标注“不可信”标签,却对 BBC 等西方媒体豁免标注;俄
乌冲突期间,YouTube、Facebook 直接封禁俄媒账号,制造
“一边倒”信息环境。这种规锁权使对手丧失话语阵地。
意识形态叙事捆绑
其实江油事件复杂吗?不复杂。那么为何舆情如此汹涌。
江油警方通报仅对两名施暴者治安处罚送矫正学校,民众怒
斥处理太轻。政法委书记出面谈判未果,市民情绪激昂,誓
为女孩伸张正义。通过有针对性的歪曲造谣误导将相对普通
事件迅速上升为针对国家、dang、PLA 形象的攻击。从配图
上可以看出有账号系统有意识在 PLA 正能量视频下狂野的带
节奏,类似于当年造谣北京卫戍部队老虎团的红黄蓝事件有
异曲同工之处。
04 合流叠加效应:舆情失控的加速螺旋
当内部转移需求与境外干预形成合力,舆情爆发呈几何
级数升级:
动机与资源的危险协同
比亚迪事件中,国内黑公关通过境外平台分发谣言,使
“刹车失灵”视频在 X(原 Twitter)获大量反华账号转发,
本地商业竞争被升级为“中国产品威胁论”。
情绪-算法-资源的三角放大
情绪层面:防城港事件中,民众对特权的不满被境外账6
号刻意引导至“中国系统性腐败”结论;
算法层面:平台对“女司机”“特权阶级”等标签的流
量倾斜,使境外煽动内容获得自然传播加成;
资源层面:境外组织提供技术工具(如点赞机器人),
使奔驰女背景、霸凌者背景等话题短时冲榜。
三者叠加导致单一事件裂变为意识形态海啸。
真相湮没于多重烟雾弹
在武汉大学舆情中,校内程序失当问题尚未解决,便因
防城港事件和江油事件转移公众视线;同时境外账号散布
“中国高校包庇权贵”谣言,使校方纠错压力被转化为体制
攻击。此时,事实核查因信息过载而失效,公众陷入“后真
相”疲惫。
05 治理路径:构建防御-反击-共治体系
舆情处置的关键要素:快速响应、透明公开、程序正义、
情绪疏导。
穿透式识破技术
建立国家级舆情溯源系统,通过账号集群行为分析(如
文案相似度、上线时间同步性)识别黑公关;研发 AI 谣言
破解工具,如比亚迪可对“失控”视频进行车辆数据动态还
原。
公开透明应对舆情
证据可视化公开:如武大应同步公布监控录像、医学报
告等核心证据链(参考武大“作弊门”事件中举报方用五段
监控录像反转舆论的做法)。7
分阶段通报进展:复杂事件可分步骤披露(如“已取证
→送医鉴定→司法介入”),让公众见证调查推进过程。
核心原则:切实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处理问题
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及时公开人民群众关心问题,全过程
可视备查,公众要的是“看得见的正义”,而非黑箱操作后
的“一纸结论”。
公众理性参与机制
通过故事化传播培育公民媒介素养;曝光境外煽动案例
(如冬奥会机器人造谣证据)提升社会公民对非正常舆情免
疫力。
政府部门系统应对
2016 年,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
见>实施细则》,要求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
舆情,政府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五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
24 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
权威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主动发声。
10 年前就有的应对舆情实施细则,相信各级宣传主管部
门也会有应对预案,结果在真正面对汹涌舆情时,各种奇葩
操作更成为人民群众口实。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线上非正常舆情及时溯源取证并依
法处理。线下聚集建议启用应急监测无人机实时现场取证并
及时处理。
总结
网络舆情发酵是技术机制、社会情绪及人为操纵三重动8
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围魏救赵”式转移需求与境外组织
的系统性干预合流时,将形成动机协同、资源叠加、算法共
振的放大效应,导致真相彻底湮没(如比亚迪辟谣沉没、武
大问责机制落空)。破局需构建“技术反制-公开透明-公众
共治”体系:既防御黑公关与机器人攻击,更需以中国故事
夺回话语权,并在社会层面培育理性共识,方能抵御混合型
舆论战的冲击。
堵不如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正常网民,要纾解要
耐心解释;对不明真相被裹挟的大多数人要正确引导;对被
别有用心者误导者要批评教育;对境外势力及境内呼应组织
要严厉打击。
但其实,事情的本质是事情伊始如果能时刻践行“以人
民为中心”,在舆情发生时领导干部勇于担责并有应对素养,
那么给不法分子留下的舆情发酵空间将微乎其微。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8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