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Labubu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864.83 KB 8 页 0 下载 6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格式 评分
wenyumeng
.pdf
3
概览
Labubu 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 ——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文稿内容转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2024 年 以 来 , 泡 泡 玛 特旗下原创潮玩 IP“Labubu”在全球爆红 ——从东南亚到欧美,从社交平台到线下门店,引发通宵排队、溢价转 售、文化共鸣乃至身份误认的连锁反应。它未承载典型“中国元素”, 却以一种“无声出场”的方式完成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嵌入与认 同。Labubu 现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出海”,却又提供了一个全 新的观察窗口:中国文化如何在无需翻译,更不用“自证”的状态下, 被当代全球年轻人自然使用、自发传播,引发情感共鸣,最终形成反向 认知的文化影响力路径。 来 源 :泡 泡 玛 特 官 网一场由明星触发、社交平台主导的 “出圈链式反应” 2024 年以来,一只名为 Labubu 的玩具悄悄登上了全球年轻人的 “精神 C 位”,引发跨国抢购热潮。它鲜有高调的宣传“硬广”,没有 文化符号加持,却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消费者排队通宵、二手市 场炒价飙升等现象。 Labubu 的爆红起点并不在中国本土,而是首先在东南亚、欧美等 地完成了热度积累和品牌认知,再“反向”传回中国。这一“由外返内” 的文化传播路径,已然打破了中国文化产品“本土生产—主动讲述—出 海推广”的线性逻辑。 2024 年 4 月,泰国艺人 Lisa 在社交媒体晒出 Labubu 照片,引发 当地年轻粉丝强烈跟风。其后,该 IP 迅速渗透东南亚社交网络和线下 潮 玩 消 费 圈 , 成 为 当 年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青 年 文 化 新 符 号 。 在 TikTok、 Instagram 等平台,以 Labubu 开箱、配包展示、挂件搭配为主的视频 内容形成裂变式传播。尼尔森数据显示,Labubu 在泰国的讨论热度远 高于其他国家、地区,促成了泰国国家旅游局邀请其担任“神奇泰国体 验官”等官方行为,树立了文化消费反哺国家形象的新范式。来源:央广网 Labubu 在 欧 美 市 场 的 引 爆 则 延 续 了 明 星 主 导 +社 交 内 容 机 制 的 “链式出圈”。蕾哈娜等欧美流量明星在社交平台展示 Labubu 手袋挂 件,引发大范围模仿与讨论。其“丑萌”形象迅速融入街头文化、二次 元、复古潮流等多个圈层,成为欧美时尚达人争相演绎的新符号。在伦 敦、米兰等地的泡泡玛特门店,排队数小时购买 Labubu 已成常态,个 别门店一度因排队人群过于密集而中止发售,甚至因抢购 Labubu 出现 打架斗殴事件。 截 至 2025 年 ,Labubu 不仅在 StockX 等海外潮玩平台上长期占 据 交易 热榜 ,在 Harrods 等高端零售渠道更实现了 “ 爆款实体展”的 反向延长。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也迅速升温,多个城市的泡泡玛特门店 出现限量款断货、黄牛炒价翻倍的现象;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Labubu 晒娃”“抽盒日常”内容频出,成为当代年轻人表达个性与社交品味的新兴载体。6 月 10 日,“初代藏品级 Labubu 艺术专场”拍卖活动中, 一款显示为初代藏品级薄荷色的 Labubu 更是拍出 108 万的成交价格。 全球用户如何完成对 Labubu 的文化共建 Labubu 的火爆并不只是“卖得好”或“看起来特别”。它真正的 文化意义在于,已成为一种被使用的情绪工具和社交表达载体,进而完 成了从“玩具”到“文化接口”的跃迁。用户不只是消费 Labubu,更 在使用 Labubu 参与身份建构、情绪宣泄与社交互联。 大量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主动晒出自己 DIY 改造后的 Labubu 形 象,包括服饰搭配、装饰组件,甚至社群挑战。Labubu 不仅进入 OOTD (今日穿搭)场景,也嵌入咖啡馆打卡、办公桌摆设、情侣互赠等生活 情境中。它逐渐由 IP 形象转变为一种“生活中的情绪陪伴体”与 “身 份表达道具”,被赋予“发疯符号”“好运挂件”“另类审美表态物” 等多重语义。其“可以被拍、被挂、被夸”的高分享属性,使其在短视 频、图文平台中天然具备裂变传播结构。更重要的是,这种使用行为完全脱离了传统“文化标签”的嵌套, Labubu 的“文化感”来自被谁用、怎么用、被如何再造。这一逻辑标 志着中国文化产品在全球传播中进入了共创先于认知、使用先于解释的 新阶段。 青年群体文化消费逻辑的转变 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Labubu 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青年共鸣符号,并非偶然,而是踩中了 当下年轻人文化消费结构的三重转变: 一是从“看我消费了什么”到“看我怎么用它表达我是谁” Labubu 的火不靠商品属性,而靠情绪可嵌入性。它既可以可爱, 也可以怪诞、疗愈,也可以叛逆,正好成为 Z 世代自我认同语法的“万 能变体”。 二是从“认同一个文化”到“用文化工具认同自己” Labubu 不是靠展示“中国元素”被认同,而是因为它足够“可用”, 用户先喜欢上了它,再发现它“来自中国”。这种“被用—被认出—被 认同”的文化路径,是新一代跨文化交流的基础结构。 三是从“文化共识”到“共情触发”Labubu 并未构建宏大的文化叙事,也没有讲述某种民族意象,但 正是其“说不清但共情到”的特质,使它成为一种跨语言、跨地域的“非 口头共同体”。 Labubu 并没有传达“中国文化”,却形成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 中的自然留痕。这种文化认同的发生机制,不靠讲,不靠推,而靠被用、 被贴近、被投入日常——它不是国家讲出去的,是用户自己接进去的。 从平台机制到社交动员 Labubu 背后的传播结构逻辑 Labubu 的成功,离不开以 TikTok、小红书、Instagram 为代表的 社交平台所提供的传播机制。这些平台极大压缩了文化传播链路,使得 Labubu 这样具备“高内容适配性”和“可人格化创作”的 IP 能在短时 间内完成“全球叠加式扩散”。这种扩散机制包括几个关键要素: 一是低门槛展示形式。Labubu 可以以短视频、平面图、改造图、 剧情照等多种轻量内容出现,适配各平台内容分发逻辑;二是高识别度 视觉形象。其“九颗牙”“蝙蝠耳”“异瞳怪笑”极易形成识别记忆点, 配合盲盒策略产生内容稀缺感;三是人格化延展空间。官方未限制其角 色性格定义,反而激发用户以“我的 Labubu”为起点创造个性剧情, 增强内容黏性;四是情绪共振场构建。平台算法将“情绪投射类使用” 内容推送至感兴趣的受众,形成了网民之间的“共同语言”。在这个结构中,Labubu 不是“传播对象”,而是“传播媒介”本 身。它不是被讲述的中国文化,而是被参与、被再创的“社交文化资产”。 真正重要的不是“定义”而是“生长” Labubu 的走红不仅是中国设计的一次成功输出,更是当前全球社 交动员逻辑与青年文化心理的一次深度耦合。它打破了传统“文化自我 证明”的传播路径,以“不讲中国却被认作中国”的方式,实现了情感 打动先行、文化身份后知的反向认知。这种“无需翻译”的接受机制说 明,中国文化产品正具备在全球主流叙事中自然嵌入的能力。 Labubu 没有被国家叙事赋予文化意义,但它凭借自己的生命力和 共情力,自然走到了世界舞台。未来,中国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不妨从 “讲故事”转向“提供情绪支点”,从“彰显中国特色”转向“体现情 感共通”,从“输出文本”转向“嵌入场景”。 Labubu 不是因为“代表中国”才被传播出去,而是在“不必代表” 的状态中,恰当地传递了某种中国式的文化感知,更在一定程度上彰显 了国家的文化底气。由此,也走出了一条可供复制与优化的“文化出海” 新路径:以日常的方式进入世界,以共情的方式赢得认同。它不是终点, 而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展边界的一次明确坐标。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苏越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8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