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涉高校热点舆情
552.94 KB
22 页
3 下载
59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1
.
涉高校热点舆情
成都百章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二零二五年七月目录
前言.........................................................................................................1
一、 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3
二、 典型案例分析............................................................................... 4
(一) 典型案例分析......................................................................4
1.安全事故类:东北大学 6 名学生在选矿厂意外坠亡事故.... 4
2.校园管理类:大连工业大学拟开除李某某事件....................6
3.校园安全类:上海交大一学生在校内被校外人员殴打........ 8
4.校园资源分配类:山东接连出现高校“空调”舆情...............10
5.校园伦理道德类:香港大学一男学生用老师同学照片 AI 生
成色情照................................................................................... 12
6.师德师风类:网民公开举报中南大学教授谭某兵嫖娼...... 14
7. 网络谣言类:岭南师范辟谣“岭南师大留学生陪读”.... 15
(二) 主要问题........................................................................... 17
1. 高校僵化的舆情应对机制,“鸵鸟式”回应遭质疑.............17
2. 校方事件通报“避重就轻”未回应舆论关切........................ 17
3.“AI 技术滥用”“性别暴力”使事件呈现出双重舆情标签......18
三、8 月风险预判及建议.....................................................................18
(一) 校园安全易引发舆情........................................................18
(二) 军训活动强度安排与事故隐患需重点防范.....................19
(三) 录取环节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依旧是高敏话题................. 19
(四) 新生防骗意识薄弱,信息泄漏风险高.............................19
(五) 校企合作实习与学生权益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19—1—
前言
2025 年 7 月,高校领域舆情呈现多维度、高烈度爆发态
势,安全责任缺位、管理伦理争议、资源分配矛盾、师德失
范及舆论治理困境等问题交织叠加,暴露出高校治理体系在
快速社会变革中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本月高校舆情集中于四大重点矛盾:一是安全责任从
“纸面落实”到“实质落地”的鸿沟。东北大学 6 名学生于企业
实习中坠亡的悲剧,将校企责任边界、实习安全管理漏洞及
信息通报的严肃性推向风口浪尖。公众对“溺亡”表述的质疑
与企业删文行为的批判,折射出安全责任主体对生命敬畏的
缺失;而上海交大学生遭校外人员殴打事件,则引发校园开
放政策与安全保障机制的激烈争论,凸显社会人员流动管理
与应急响应机制的薄弱。二是校规执行中的程序正义与性别
平等失衡。大连工业大学对涉私德学生拟“顶格开除”的处罚,
与香港大学对 AI 生成色情照学生仅“警告处理”形成尖锐对
比,舆论场撕裂中,“性别双重标准”“校规执行弹性”的质疑
直指高校惩戒体系的公平性;同时,媒体实名报道引发的隐
私权争议,也暴露了舆论场中个体权利与公众知情权的边界
困境。此外,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驳回女
生杨某对男生肖某某“性骚扰”的指控,标志着这一事件在
法律层面的阶段性落幕,凸显了 2023 年事发时舆论场在情
绪主导下呈现的信息撕裂与网络暴力循环特征,构成“罗生
门”式公共事件演化的典型案例。这一事件凸显高校内部处—2—
分信息公开不透明、性骚扰定性标准模糊、个案处理与公众
舆论交织失控等深层问题,也暴露高校在性别平权与舆情引
导方面的制度性薄弱。三是资源分配矛盾与人文关怀错位。
极端高温背景下,青岛大学宿管员中暑身亡事件,与烟台南
山学院学生中暑送医的叠加效应,让舆论矛头直指高校在基
层劳动者与学生基本保障方面的失职,凸显高校管理层在资
源调配上存在的民生保障短板。四是高校声誉管理与虚假信
息治理的困境加剧。7 月下旬,“岭南师大为留学生配陪读”
的不实谣言在多个平台传播,引发大量误解和抨击。随后岭
南师范学院迅速回应并发声明澄清,但事件已对学校声誉造
成负面影响,反映出高校在虚假信息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尚不
健全,舆情防火墙建设滞后,也提示高校在信息传播碎片化
与社交媒体生态重压下,亟须建立更具前瞻性的舆情风险防
范机制。
后续,相关舆情处置不能局限于舆情本身的平息,更需
超越个案回应,转向制度性重构,包括强化校企安全责任捆
绑机制、完善性骚扰认定和处置程序、推动校规制定的民主
参与、建立基层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公开制度与
应对虚假舆情的联动机制等,方能在舆情风暴中重塑高校公
信力,提升其在复杂社会结构中的应对韧性与治理能力。—3—
一、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
7 月,涉高校领域舆情中,安全问题不断冲击舆论场,
东北大学 6 名学生坠亡、上海交大校内冲突等安全事件引发
舆论高热关注;其次,校园管理问题引发的长尾效应较为明
显,如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同学一事舆情热度持续;青岛大
学一宿管疑因高温天气离世也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持续引发
舆论关注。而师德师范、学术不端等话题热度也不低。以下
为 7 月高校部分典型舆情案例概览:
序号
时间
高校舆情热点事件
分类
热度
1
7 月 1 日
上海交大学生与校外人士起冲突
校园安全
7385.8 万
2
7 月 5 日
烟台一高校宿舍无空调有学生中暑送
医,部分学生夜间在超市蹭冷气
校园管理
3062.4 万
3
7 月 6 日
青岛大学一宿管人员疑因高温离世
社会关注
3094 万
4
7 月 10 日
中山大学通报 133 人被取消录取资格
教育公平
8596.8 万
5
7 月 12 日
香港大学一男生用 AI 制作 700 多张色
情照,涉 20 多名女性含老师同学
学生品德
2956.7 万
6
7 月 12 日
山西大同大学 10 名大学教师长期脱岗
旷工拟被解聘并注销事业编
校园管理
143 万
7
7 月 13 日
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学生引发争议
校园管理
3072 万
8
7 月 13 日
副教授论文大量剽窃未上知网文章
学术不端
42 万
9
7 月 24 日
东北大学 6 名大学生企业参观坠亡
暑期安全
5307.6 万
10
7 月 24 日
网民公开举报中南大学某教授嫖娼
师风师德
4529.3 万
11
7 月 25 日
高分考生被厦门大学马来分校误录取
校园安全
3334.5 万
12
7 月 25 日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
驳回原告“性骚扰”指控
校园管理/
两性关系
630 万
13
7 月 28 日
岭南师范学院辟谣网传“岭南师大留
网络谣言
99.8 万—4—
学生配陪读”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典型案例分析
1.安全事故类:东北大学 6 名学生在选矿厂意外坠亡事
故
事件概述:7 月 23 日,东北大学 6 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
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
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而死亡。消息一
出,迅速引发舆论关注。7 月 24 日上午,中国黄金集团就此
事发布公告对此事产生的社会影响深表歉意。涉事车间已全
线停产整顿。7 月 24 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部门透
露,针对 6 名大学生遇难事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调查
组,提级调查。同日,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车间主任、
当日监护人员 3 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东北大学已启动校
内问责,暂停所有赴矿山现场实习,并成立家属善后专班;
企业与学校已同 6 名遇难学生家属全部取得联系,正依照《工
伤保险条例》及《生产安全事故赔偿办法》协商赔偿。7 月
25 日,东北大学和中国黄金的官网都已经变黑。
舆论观点:对 6 名学生意外去世表示哀悼,质疑企业用
“溺亡”掩饰学生死亡真正原因,企图掩盖责任,呼吁查明真
相。舆论普遍对 6 名大学生意外坠亡表示哀悼,有网民称浮
选槽里面类似水泥搅拌机,泥浆中添加了大量的碱性腐蚀药
剂,人掉进去就会被腐蚀,根本不是溺亡,涉事企业是在玩—5—
文字游戏逃避责任,呼吁一定要查明导致学生死亡的真正原
因。
质疑涉事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校方实习组织有
疏忽,要求追责。有媒体报道,涉事企业设备维护与检测存
在失职,其曾在 2024 年 2 月更换部分格栅板,但未对全部
焊缝进行无损检测,这就为后续埋下了隐患,同时浮选槽作
为高危区域,未设置明确的承载标识和限员提示,也未加装
防护栏或防坠网。校方要求实习与毕业挂钩,却未对涉事企
业进行深度的安全评估,未明确企业安全责任,未要求专职
陪护或采取限员措施。在组织实习上也存在疏忽。舆论呼吁
对涉事企业、校方追责。
希望以此事为鉴,保障相关安全制度落地,强化校企责
任,避免悲剧再次上演。有观点认为,要吸取本次教训,企
业应将“零事故”目标转化为日常巡检、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接待学生时应配备双安全员、全程监控,限制高危区域人数,
高校需对合作企业安全资质动态评估,签署详实安全协议,
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舆情分析:企业通报中“溺亡”这一表述,在东北大学学
生坠亡事件的舆情发酵中成为公众情绪的重要引爆点。从事
件实际情况来看,6 名学生坠入的是充满黏稠矿浆的浮选槽,
这种矿浆并非普通水体,而是含有大量固体颗粒、黏度极高
的工业混合物,其物理特性与水有着本质区别。从事矿业安
全研究的专业人士指出,此类环境下的死亡原因更可能是被—6—
矿 浆 掩 埋 导 致 的 机 械 性 窒 息 , 而 非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 溺
亡”——“溺亡”强调液体进入呼吸道引发的窒息,而矿浆的高
密度足以直接压迫胸腔,使受害者无法完成呼吸动作,死亡
过程的痛苦程度和生理机制与溺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用词
上的模糊性,在公众眼中演变为企业对事故严重性的淡化和
对生命的轻慢。企业通报的用词精准度直接关联着公众对其
责任认知的判断。在事故性质尚未完全厘清时,“溺亡”一词
无形中弱化了企业在设备维护、安全管理上的失职,将事件
导向“意外”的认知偏差。此外,据媒体报道,在此事件发生
后,涉事矿企删除多篇此前强调安全生产、抓生产保指标和
宣传浮选车间的文章,官方删除文章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安全
管理系统性失守的掩盖,不想让公众发现“安全投入停留在纸
面”的真相,也不愿暴露“安全宣传与实际执行两张皮”的常态,
这种“只删不说”的操作,本质上是用抹除痕迹掩盖责任链条
的断裂。面对事故,涉事矿企删文的低级手段,这种行为不
仅坐实了公众“企业心里有鬼”的猜测,更将自身推向“公信力
破产”的深渊。
2.校园管理类:大连工业大学拟开除李某某事件
事件概述:2024 年 12 月,乌克兰退役职业电竞选手 Zeus
(37 岁,已婚)在上海参加电竞期间,与李某某(21 岁)
会面并发生关系,之后 Zeus 将两人的亲密视频发到海外粉
丝群,配文贬低中国女性,李某某个人信息被网民曝光。2025
年 4 月,校方向李某某邮寄《违纪拟处分告知书》,未获回—7—
应。2025 年 7 月 8 日,校方在官网发布《关于拟给予李某某
同学开除学籍处分的公告》,称因李某某于 2024 年 12 月 16
日实施不当行为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拟依照相关规定(与
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对其作出开除学籍处分,
引发争议。7 月 13 日晚,Zeus 在其社交平台回应,向李某某
致歉并否认已婚出轨传言。
舆论观点:在这一事件中,舆论观点呈现出较为撕裂的
态势:
一方面,有支持者认为校方依据《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
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即“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
损国格、校誉”)开除学生符合程序,强调“无规矩不成方圆”。
也有支持的网民表示李同学的行为已超出私德范畴,需以重
罚维护集体尊严。另一方面,反对者则主要聚焦校方处罚不
当、隐私问题、媒体伦理等展开质疑,首先,有网民认为校
方未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梯度原则,直接顶
格处罚,是一种“舆情压力下的应激反应”,对该生的处罚有
过度嫌疑;
其次,也有网民从性别角度分析,认为 Zeus 作为传播隐
私视频、发表辱华言论的直接责任人,因身处乌克兰未受追
责,而受害者却承担全部后果。还有网民对比“浙大学生强奸
罪仅留校察看”“港大男生用 AI 制作女同学不雅照仅口头警
告”等案例,质疑校方对女性私德问题处罚更严苛。此外,还—8—
有网民认为本次事件本质上属于涉事女生的私生活,而大量
媒体对其进行实名报道,不仅侵犯了其隐私权,更导致其私
生活被无限放大乃至污名化,网民认为这是媒体在伦理道德
方面的失守。
舆情分析:本事件因涉及性别、隐私、国格、校规等多
重敏感话题,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和情绪撕裂,呈现明显的二
元对立舆情结构。支持者聚焦于集体荣誉与校纪刚性,强调
行为带来的“社会影响”;反对者则从程序正义、性别公平与
隐私保护角度发声,指出惩戒失当与“双重标准”,特别是在
女性权益保护议题上形成强烈共鸣,导致舆情逐步向“机构滥
权”与“性别不公”的方向演变。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平台上的
话题标签已形成显著引流效应,部分极端言论与人肉搜索行
为对当事人构成持续性二次伤害。
3.校园安全类:上海交大一学生在校内被校外人员殴打
事件概述:6 月 30 日晚,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区体
育场发生一起冲突事件。该校学生在训练时被两名校外儿童
踢球误伤头部。事发后,两名儿童的家长只是让自己孩子敷
衍道歉,当时学生因耳部不适称没听到道歉,此后家长就开
始辱骂、挑衅,甚至殴打学生,导致学生当场倒地,学生送
医检查后,身体没有明显大碍,表示要追究家长责任。7 月
1 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帖讲述事件经过,并附现场视频
等,引起大量 IP 为上海的网民讨论此事,舆情开始发酵,媒—9—
体开始介入报道,话题#上海交大学生疑被校外人士殴打#登
上微博热搜前列。7 月 2 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通过
官方账号“平安交大”发布声明,称已成立专班,将积极配合
警方调查。
舆论观点:谴责施暴者行为触犯法律,呼吁严惩以儆效
尤。舆论认为家长打人行为性质恶劣,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
家长的倒地撒泼、反诬学生“打人”的行为是在恶意逃避责任,
要严惩施暴者,法律追责与民事赔偿需落实。
针对校园是否开放,观点呈现两极分化。开放派认为“开
放≠无序”,建议实名预约、分区管理(如教学区限流、公共
区开放)。收紧派认为校外人员涌入校园干扰教学秩序,对
学生安全造成隐患,呼吁以此事为契机,关闭校园。
建议建立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舆论呼吁国内高校应
吸取此事件的教训,校园开放需完善配套规则,建立校园安
全管理长效机制
舆情分析:及时公开事件处理进展,积极回应舆论关切。
公安部门应加快案件调查进度,明确施暴者行为是否构成违
法犯罪,若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需依法处
理,及时向社会公开处理结果,以彰显法律严肃性,回应“严
惩以儆效尤”的舆论呼声。同时,建议建立“实名预约+分区管
理” 机制:教学区、科研区严格限制校外人员进入,体育场、
图书馆等公共区域实行预约制,明确开放时段与准入条件—10—
(如身份证),既保障资源共享,又减少对教学秩序的干扰。
4.校园资源分配类:山东接连出现高校“空调”舆情
事件概述:7 月 6 日,有网民发帖称青岛大学浮山校区
一宿管大爷疑因中暑去世,随后#青岛大学宿管#话题登上微
博热搜,极目新闻介入报道。网帖称,去世的宿管大爷平日
所呆的值班室没有空调,只有风扇,房间狭小且不通风,当
日值班室室内温度高达 43.2℃。平日里大爷会照顾流浪小动
物,买风扇就是为了给小动物降温,还会帮助同学修东西,
受到学生喜欢。7 月 7 日凌晨,青岛大学发布情况说明称,
浮山校区一物业工作人员在值班室被发现身体情况异常,学
校第一时间拨打 120 急救电话并报警,急救人员抵达现场确
认该人员已不幸离世,警方已排除刑案。此外,还有网帖爆
料校方疑似还拖欠宿管大爷工资,导致其生活贫困。7 月 8
日,学校后勤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会关注基层员工高温
处境。在此事件发生的时候,又有媒体报道烟台南山学院东
海校区学生宿舍未安装空调,有学生被热晕后由救护车拉走。
舆论观点:对宿管大爷去世表示哀悼,质疑校园资源分
配不均导致悲剧发生。舆论对宿管大爷的不幸去世表示惋惜、
哀悼,称青岛大学行政楼、留学生公寓等场所常年配备空调,
却对基层员工和学生的高温困境视而不见,质疑校园资源分
配不均导致悲剧发生。认为校方、物业相互推卸责任,质疑
校方通报敷衍了事。面对此事,学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称“学—11—
校的宿管都是外包出去的,宿管由物业统一管理”,而物业公
司否认与死者的劳动关系,舆论认为双方“踢皮球”行为是在
逃避责任,互相推责。对于舆论关心的是否存在“拖欠工资”,
校方通报只字未提,对于大爷死因,仅用模糊表述“身体情况
异常”带过,物业方也保持沉默,未给予正面回应。认为高校
对基层员工的劳动保障缺失。宿管在 43 度高温的值班室去
世,简陋的工作环境无人问津,甚至可能还被拖欠工资,以
上种种,折射出高校对于基层员工的劳动保障缺失,理应得
到的权益保障成为“空谈”。
舆情分析:面对宿管大爷的死,校方与物业在责任认定
上的互相推诿,犹如在公众情绪的烈火上浇油。校方将责任
推向物业,物业又否认与死者的劳动关系,这种“踢皮球”式
的态度,让公众看到的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责任的逃避。
而校方在舆情发酵后的通报,对公众最关心的死因、欠
薪等关键问题避而不谈,用模糊的表述敷衍了事,这种舆情
应对的缺位,不仅未能平息公众的疑虑,反而让大家觉得校
方在刻意隐瞒什么,也彻底点燃了公众的怒火,使得舆论的
矛头集中指向高校,质疑高校的管理能力、人文关怀和责任
担当,让高校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舆情也因此进一步升级。
建议校方坦诚面对问题,理清各方责任,并以此事为契机,
建立基层服务人员权益保障机制,让舆情从“追责批判”转向
“问题解决”的良性轨道。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22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