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VIP文档 推荐

773.41 KB 15 页 0 下载 13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中国互联网简史 作者 1993 年 5 月曾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 闻办公室)工作,负责计算机信息联网,1994 年开始研 究互联网,1997 从事互联网对外宣传,是中国互联网内 容建设与管理最早开拓者之一,曾被权威人士誉为中国 政府早期互联网管理的“一个半人”之一个人。 一、互联网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引用《诗经·小雅·鹤 鸣》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它处山中的石头,可用来琢制 美玉。在这里我想比喻的是,95 年我们对源自美国互联 网的一个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用于打造中国的信息化, 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可以让世界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 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支持中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再普通、再自然不过了, 甚至都不值一提。但在当时却不是简单的事情,除了考 虑科技交流外,还要考虑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互联网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经 常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无不时刻挑战着我们的智慧 与底线。 二、互联网的形成 众所周知,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 局(ARPA)的 ARPANET,起步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组建的 NSFNET,商业化于美国 IBM、MCI、MERIT 三家商 业公司组建的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的 ANSNET。 1983 年 ARPANET 分成军用 MILNET 和民用 ARPANET 两部分, 1990 年 6 月 NSFNET 取代 ARPANET 成为 Internet 主干网, 1992 年 ANSNET 建成 Internet 另一个主干网,与 NSFNET 不同的是,NSFNET 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 ANSNET 则是 ANS 公司所有。1995 年 4 月 30 日,NSFNET 正式宣布停 止运作,业界就把这一天称为 Internet 走向商业化开始。 而此时 Internet 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 91 个国 家,主机已超过 400 万台。商业化,也只有商业化,才 具备强大的、真正改变世界的力量。90 年代正是国际互 联网最辉煌、最美好的年代。万维网和浏览器的出现、 克林顿政府战略性的政策引导、风险投资的疯狂加持, 在这三级火箭的强力助推下,谱写了迄今为止最富有想 象力,近乎魔幻般的一段传奇历程。三、互联网的认识 1995 年 4 月统计,当时的中国的互联网络总共有 5 个,中科院高能所的 IHEP、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的 NCFC、教委主持设在清华大学的 CERNET、邮电部主建 的公用计算机网 CHINANET 以及北京化工大学与日本东京 理科大学合作建立的 Internet 节点。那时各网络的速率 都很低,只有 64K,用户大部分是通过调制解调器(Modem) 拨号上网(速率有 9600、4800、2400 比特/秒),也有 通过 DDN 专线上网。虽然有五个互联网络,但与 Internet 连接的国际出入口只有两个,一个是在北京三元桥附近 通过卫星接入,一个是在上海通过海底光缆接入。 可以看出,那时的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但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互联网已经让中国与世界联系到了一起,通过这两条较窄的通道,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差距, 也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如 果 以 1996 年 1 月 1 日 中 国 公 用 计 算 机 互 联 网 (CHINANET)正式开通为商业化标志,1995 年是中国互 联网由科研、教育系统向全民开放、商业化过渡的一年, 那时中国所有用户加起来还不足 3 万,而且许多是机构 用户,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也无处上 网。 与此同时,美国互联网已开始商业化运作,用户数 达 2500 万。1995 年 8 月 9 日网景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造就了互联网第一个神话,成为美国 90 年代互联网热潮 的重要开端。1993 年 9 月克林顿政府宣布实施《国家信 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简称 NII),几乎让所有的国 家都意识到如果在信息领域落后,就意味着在所有领域 都落后,就会导致综合国力的下降,丧失国际竞争力, 在未来处于被动局面。 中国也不例外,感受到巨大压力,同时也感受到很 多启示。其中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经济快速增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 这次如果中国不搭上“信息技术革命”这趟车,可能会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大。四、互联网是把“双刃剑” 互联网的创建是为了实现不同计算机网络间的通信, 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起初大都用于自然科学的信息共 享,后来广泛用于个人电子邮件的通信联络,再后来人 文艺术、社会文化、媒体新闻等各类信息不断增多,并 大有失控之危险。如此庞杂、自由生长、充满各种不同 文化价值观的信息网络,如果进入某个国家,必将对其 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当时的法国、德国就对美国的互联网抱有观望态度, 他们担心美国的“垃圾文化”可能会构成“文化侵略”, 加拿大、意大利也不愿其民族文化被美国信息高速电子 网络“吞没”,新加坡官员表示要“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 的“安全岛”,不能容忍削弱其价值观念。即使美国也 正在通过立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以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1995 年美国参议员提出“净化传播媒介” 法案(CDA),禁止利用网络传播“淫秽、粗俗、猥亵” 等信息,一经查出即处以 10 万美元以下罚款和两年以上 监禁。所有这些担心对于“刚打开国门看世界”的中国 人来说,同样存在,而且可能更加严重。 1996 年 2 月 8 日保护互联网公民自由的电子前线基 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创始人 约翰·佩里·巴洛在瑞士达沃斯发表了著名的《赛博空 间独立宣言》,彰显了乌托邦式的、无政府主义的黑客 理想。宣言的发表也意味着真正网络安全威胁的到来, 仅靠商业自主发展是不够的,必须由政府参与主导和管 理。 1998 年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还是克林顿和莱温斯基 的性丑闻,个人网站德拉吉报道(The Drudge Report) 发布了第一个打破传统方式的重大新闻报道。9 月 9 日, 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将完成的调查报告移交国会,全球各 大网站纷纷转载刊登,由于访问量过大导致各大网站频 频阻塞、崩溃,人们在各种论坛对这件事展开讨论。当 这条新闻开始在网上疯传时,也意味着互联网首次从传 统新闻媒体篡夺了重大事件的报道权。五、改革开放需要互联网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互联网虽然产生于美 国,但同时也是一种科学技术,遵守“技术中立”原则, 非歧视不排他,机会人人平等。互联网根域名在美国人 手中,但各个国家都有独立域名,这就等于承认了互联 网有国界、有自主权,关键是要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 包括美国也不例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农业大 国,面对信息化浪潮,只有抓住时机迎头赶上,实现跨 越式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接入互联网,无疑是当 时中国的重要决策之一和关键一步,而这一步是与加快 改革开放步伐同步。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必 不可少的社会与市场环境,而中国互联网又不断地推动 社会的发展进步,自身也将迅速成长为一个潜力巨大的 产业,在推进国家信息化的进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接入互联网,中国才更紧密地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网 络传播的力量可以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个发展的中国、一个开放的中国,网络传播也将对中 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重大而长远的积极影响,使亿万中 国人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的方式发 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崛起没有互联网是不可想象的。 六、互联网的问题 1995 年 4 月 7 日一条《扬子晚报》的快讯引进了中 央高层的高度重视,标题是“坐在家中共享国际信息资 源,我国首条‘国际英特网’在宁开通”。根据指示,我 所在的部门负责组成调研组,提出对策建议。我的领导 W 先生带领调研组先后走访了邮电部、江苏省、高能所计算 中 心 、 中 科 院 计 算 机 网 络 中 心 和 设 在 清 华 大 学 的 CERNET,分析研究了正在全球兴起的互联网和美国克林 顿政府提出的 “信息高速公路战略”以及欧共体、法国、 英国、德国、日本等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计划等。 虽然互联网是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但是其 诞生过程依然充满了历史的偶然和惊险。人类天然的互 联与沟通需求、技术进步与交流的渴望,因为冷战而孕 育出军事需求,因为冷战而增加了意识形态色彩,冷战 结束后,但其功能和属性依然没有改变。柏林墙倒坍,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无不闪现着西方媒体渗透和文 化颠覆的影子。 由于当时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对于中 国互联网如何发展,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顶层设 计和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地区一哄而起、多头并进、重 复投资现象十分严重。国家如不及时明确政策,加强管 理,将会严重阻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七、互联网“利大于弊” 综合国际发展态势,结合我国国情,在认真学习中 央精神的基础上,调研组认为:Internet 有利于我及时 掌握国际市场、技术和资源信息,加强企业管理和宏观 调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 经济发展;有利于我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研环境,提 高教育科研水平,多出快出人才;有利于我调整产业结 构,建设自己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信息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 调研组还认为:Internet 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让世 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一条快捷、方便途径,有利于 我开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传播。总之“利大于弊”,应“兴 其利,除其弊,为我所用”。对于“弊”我应足够重视, 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用户使用规则,提高 安全意识,归口管理,有序推进等。报告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要求有关部门各司其责, 统筹协调互联网内容建设,大力开展互联网新闻宣传和 “走出去“工程,及时对外介绍我国在重大问题上的方 针、政策和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树立中国良好国际 形象,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舆 论环境。八、互联网的实践 1995 年底国家明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互联网内容 建设和管理的归口单位。1996 年 10 月份国务院新闻办与 邮电部合作启动“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建设,该平 台旨在推动经批准可对外发行的新闻报刊上网,免收机柜费,免收流量费。1997 年 3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发 关于《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对外新闻宣传暂行规定》, 指出:“国家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对外新闻宣传,实 行积极支持、促进发展、宏观指导、归口管理的方针”。 2000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又下发《国际互联网络新闻宣 传事业发展纲要》,提出要重点建设中央五大新闻网站, 指导全国互联网新闻信息高质量、全面发展。 这是中国政府最早的关于运用互联网的政策与行动, 事实证明这些政策与行动为之后互联网的发展与进步起 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九、明确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方针 2001 年 7 月 11 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举办的法制讲 座上讲话强调:“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特别 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对世界政治、经济、 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必 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 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关 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对信息网络化问题, 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 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 位。”由此正式确立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前 进方向。这篇讲话以《推动我国信息网络快速健康发展》 为题,收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我国信息网络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互联网发展的基 本方针,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刻把握国内国外两个 大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在我们许许多多互联网人一线 建设、管理、运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是人民群众的智 慧与结晶。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变化,其基本方针 也有不同的提法,如: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 确保安全“等,但基本上都是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中, 都是在鼓励发展,加强管理,为我所用。早期中国互联 网基本方针的形成,意味着我国互联网已步入正确轨道,具备了高速行驶与安全驾驭的基本条件,为今后互联网 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衰,无不与“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等哲学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民族,其 所以发展到今天并具有如此丰富多彩、极具中国特色、 迄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没有善于使用它山之石的精神, 努力吸纳先进科学技术和外来优秀文化,也是不可想象 的。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1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
分享用户
南方819
文档
文章
魔豆
个性签名
1993年5月工作于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计算机信息联网,1994年开始研究互联网,1997从事互联网对外宣传,是中国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最早开拓者之一,曾被权威人士誉为中国政府早期互联网管理的“一个半人”之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