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两会聚焦Top10分析
0 魔豆 | 8 页 | 358.49 KB | 1 年前3舆论点赞阅兵演练圆满完成 期待威武雄师亮相
舆论点赞阅兵演练圆满完成 期待威武雄师亮相 近期,伴随九三阅兵日渐临近,舆论场中关于“阅兵”相 关话题持续走热。尤其是 8 月 24 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第三次彩排演练在 北京圆满结束,更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网民普遍在社媒平台 表达对即将到来的九三阅兵的热切期待。 一、舆情概况 据舆情监测系统,8 月 9 日以来,伴随九三阅兵的三次 彩排活动,截至 日起,伴随各大媒体对阅兵彩 排活动的报道逐渐增多,舆论场中相关信息热度也持续走高。 8 月 21 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对阅兵训练活动的报道引发微博等平台网民高度关注,形成第一个相关信息的 数量峰值;8 月 24 日,第三次彩排的结束推动形成第二个信 息量峰值。具体走势如下: 舆情信息走势图 从相关舆情信息的属性来看,正面和中性信息占据绝大 多数,舆论对“九三阅兵”普遍表示高度期待,并对彩排过程 拨潜在的敌人,为我们省略了本可能发生的战争”。 此外,有部分网民关联现实生活,呼吁在九月三日当天 放假一天,便于民众更好地观看阅兵仪式,增强我国民众的 民族自信。 四、分析总结 总体来看,舆论态度呈现积极正向状态,《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的报道通过其权威性和广泛的传播力, 营造了热烈的爱国氛围,也向国内外清晰传递了特定的核心 价值与战略信息。网民评论中,“自豪”“振奋”“期待”“致敬”0 魔豆 | 5 页 | 373.54 KB | 1 月前3“粪水”风波中的宣传失误与舆论引导能力反思
“ ” 粪水 风波中的宣传失误与舆论引导能力反思 一、事件概述 “ ” 近期,浙江余杭部分地区出现自来水异味事件,被网民戏称为 粪水风波 。虽然官方随后及时更 “ ” 换水源,并通报原因是 藻类分解产生异味 ,但公众质疑声依旧强烈。一方面,居民关心自来水 “ ” 是否安全饮用;另一方面,警方对 散布谣言 者的查处引发舆论二次发酵。 “ ” 然而更引发争议的,是浙江省官方宣传账号 浙江宣传 针对近日该地区引发争议的脱口秀表演(其影响力远低于 粪水 事件),在 “ ” “ ” 微博、公众号上发布有关 性别对立 的评论文章,被不少网友讽刺为 刻意转移话题 。要命的是 “ 这这个官方发布居然用词是这样的: 浙江在水管喷藻还是喷粪中选择了喷女性脱口秀,弥补了余 ” 杭区以外人民吃不到屎的遗憾 ,可以说“ ” 宣传翻车 翻得不是一点点,简直恶心到了每个网民。 二、官方是否知道舆论焦点与公众心理? 时,公众认为这是有意 避重就轻 。这种错位让人产“ ” 生 官方不敢面对问题 的印象,舆论反弹甚至超过了事件本身。 3. 权威公信力被削弱 “ ” 有网民评论称: 公告总是先说没事,但从来没人出来认真解释风险。 这种态度使得官方在舆论 “ ” 场中的权威性遭到质疑,许多网民转而在社交平台自行 科普 ,形成民间舆论与官方叙事的对立 3. 用词不当被批脑残 “ ” 浙江在水管喷藻还是喷100 魔豆 | 5 页 | 13.62 KB | 3 月前3百章舆情观察:智驾产业的技术迭代与认知重构
百章舆情观察:智驾产业的技术迭代与认知 重构 ——舆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引言 当前,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站在技术突破与安全争议的十 字路口。一边是 L3 级车型从实验室驶向开放道路,百度 Apollo、华为 ADS 4.0 等勾勒出未来出行图景;另一边是某界 汽车撞向水泥泵车、某米汽车撞护栏起火事故接连发生,#狂 吹智驾的风该停一下了#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折射出 “技术 热”与 转型期的复杂舆论生态。百章舆情通过对 2025 年 1-8 月智 驾相关话题的监测分析发现,舆论场呈现出清晰的 “三极分 化” 态势。批评者以事故为证,紧盯企业营销乱象与监管滞 后,担忧 “技术跑得太快,安全跟不上”。支持者从产业升 级视角出发,强调智驾对出行效率的提升与中国汽车产业参 与全球竞争的价值,主张 “给技术试错的空间”。而政府部 门则以“双轮驱动”的角色,在争议中搭建 “安全底线” OTA 召回引发的“软件安全”争议,到年 中某界、某米事故催生的“营销规范”讨论,再到 9 月《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释放的 “L3 准入”信号,工信部、 市监总局等部委始终以“问题导向”与“发展导向”并重的 思路,构建起 “问题发现—问题整改—产业引导”的闭环治 理机制,尽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治理智慧。 (一)以“精准施策”化解安全与营销争议 面对一季度集中爆发的智驾事故与车企宣传乱象,政府100 魔豆 | 7 页 | 264.68 KB | 1 月前3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上级批准”折射的行政困境与治理危机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上级批准”折射的行 政困境与治理危机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2023 年 10 月,武汉大学校园内发生的一起“图书馆事件”持 续发酵至今,演变为一场牵动全国公众关注的公共事件。该校女 生杨某某指控男生肖某某在图书馆自习期间存在性骚扰行为,并 拍摄视频要求其写下道歉信。在双方沟通录音中,尽管肖某某多 次表示“我知道犯了错”“求你放我一条生路”,但双方均未明确说 学是否会撤销原处分时,张平文校长于 2025 年 7 月 31 日回应表 示“学校正在处理中”,但进一步说明需“等上级的安排”。此回应 引发舆论强烈反弹,而此前针对肖某某的处分通报至今仍悬挂于武汉大学官网,成为舆情持续发酵的催化剂。 二、舆情演化轨迹与核心争议点 (一)舆论场的阶段性演变 爆发期(2023 年 10 月 2024 年初):女生的网络举报引发首 次舆情海啸,网络暴力迅速蔓延。肖某某遭遇“开盒”(人肉搜索), 堪网络暴力刺 激离世。校方在此期间以“快速处分”回应舆情,被舆论解读为“灭 火式处置”。 分化期(2024 年 2 月起):肖某某母亲公开皮炎病史记录、 药膏购买证明及医疗咨询记录,舆情开始出现分化趋势。部分网 友转而质疑杨某某举报真实性,但也有群体持续攻击肖家。值得 关注的是,校方在此阶段未对新增证据作出任何回应,放任舆论 场分裂对立。 判决后期(2025 年 7 月 25 日至今):法院一审判决驳回性10 魔豆 | 6 页 | 219.00 KB | 2 月前3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1)
- 1 - 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 NPO 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 中日邦交正常化 53 年来,两国关系长期受困于民族历 史问题、东海划界与钓鱼岛主权争议、台湾问题、福岛核污 水、日本右翼势力动向以及美国外部干预等复杂因素,导致 民间相互好感度持续走低。2024 年中日联合民调显示,日本 民众对华负面印象比例达 89%,中国民众对日负面印象比例 感事件都可能被舆论放大,甚至被部分自媒体或势力炒作, 成为民族情绪的宣泄口,进而对中日关系构成冲击。 基于历史经验与当前态势,研判在华日企及涉日企业近 期主要面临以下七类风险: 一、生产经营与供应链中断风险 在华日企及涉日企业市场运营可能因突发性抵制活动、 罢工而受到影响。例如,相关生产类或材料加工类企业大门 被堵,导致货物运输受阻。- 3 - 二、品牌形象与舆论抵制风险 日本品牌及其产品可能因多重因素而遭到中国消费者 的自发抵制。历史经验表明,舆论发酵往往导致日系产品销 量骤降、品牌价值受损,甚至引发线下冲击事件。 三、政策与合规风险 当前紧张背景下,可能促使个别地方政府加强对日资企 业或涉日企业的监管审查,包括环保、劳动、税收等方面的 突击检查,或在准入许可、政府采购、行业标准等方面设置 隐性壁垒。 四、文化冲突与本地化适应风险 日3 魔豆 | 4 页 | 356.00 KB | 1 月前3招聘为何总翻车?深度剖析四大舆情风暴眼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公开、 公平、公正”原则,更催生了“举报型舆情”。首先,网民通过 公示信息比对发现异常条件设置,随后质疑“巧合性录取”(如 领导子女恰巧入围),从而引发舆论关注;最终倒逼官方调 查。 这种“量身定制”岗位的做法之所以引发公愤,在于其挑 战社会公平竞争底线,阻断阶层正常流动通道。当公众发现 “笔试面试”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时,对体制的信任基 场潜规则,大量企业在招聘中默认淘汰 35 岁以上求职者; 另一方面,当长沙“三五而栗”餐饮企业推出“只招 35 岁+”政 策时,却陷入新型歧视争议。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指出:“不招 35 岁以上”与“只招 35 岁 以上”看似对立,实则共享同一套年龄歧视逻辑,都将复杂的 人力资源价值简化为单一数字标签。这场争议揭示了当前就 业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当社会习惯性地将“35 岁”与“下坡 路”“尴尬期”等标签捆绑时,无论正向或反向操作,都难以突 路”“尴尬期”等标签捆绑时,无论正向或反向操作,都难以突 破年龄偏见的思维桎梏。 性别与地域歧视类舆情,则因直接触碰法律明令禁止的 “高压线”,往往引发更强烈的舆论反弹。2021 年泡泡玛特招 聘风波中,女性求职者被强制填写“近期生育计划”,引发 1.3 亿阅读量的微博热议。更具冲击性的是 2017 年美团员工流 出的歧视性招聘条件:“不要黄泛区及东北人士”,将地域偏 见制度化。 此类事件中,企业惯用的“个别员工行为”说辞难以平息0 魔豆 | 5 页 | 199.10 KB | 2 月前3为什么广铁长沙这份情况回应被大量质疑
砸车窗—列车工作人员上前劝阻未果—导致一块车窗玻璃 被砸破—铁路公安对砸窗男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责任归因 的叙述方式,必然引起舆论的情绪逆反,毕竟无论怎么讲, 紧急情况下采取紧急措施都不该受到批评,更何况长达 3 小时之久。这应该就是这份情况通报为什么备受各方质疑、饱 受舆论谴责的最主要原因。结合个人观察和分析,提供几个 事件判断,以供读者参考。 1.应急预案缺乏实操演练是乘务人员不敢擅自做主的深 回应通报引起广泛批评的直接因素。结合事件发酵以来的线上线下各方反馈来看,新闻媒体、社会舆论都对砸窗男子取 下消防安全锤试图砸车窗的行为表示出理解,这是基于停电 3 小时之久、车窗内持续闷热、部分乘客感到窒息等一系列 情有可原的语境下得出的判断,这种“情有可原”的非常操 作至少在公众眼里与那些一遇到突发情况就随意砸窗的冲 动之举存在根本性差异,这种拥有广泛共情的情绪舆论,必 然与通报中“擅自取下消防安全锤试图砸车窗—列车工作人 看起来一目了然,让人一看就懂。二是要加大“小场景”“小 情况”的应急演练频次,特别是以列车为单位开展最小单元 的突发状况场景下的培训和演练,让每一位乘务员都掌握应 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三是跟评引导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 舆论广泛争议的深层次原因,而不是以我为中心,自说自话、 自圆其说,这样只会越引导越被动。以上都是肺腑之言,希 望能有启发。本文终。0 魔豆 | 4 页 | 260.24 KB | 3 月前3三河市“禁色令”背后的舆情思考
月,三河市城管部门开始通过口头传达的方式强制要求商 户推进招牌整改工作,随后当地蜜雪冰城、好想来等商家招 牌改色,以及三河市当地有关部门回应持续引发舆论广泛关 注。 被改为灰色的蜜雪冰城招牌,图源:新浪热点事件发展过程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齐鲁壹点等 舆论观点透视 (一)媒体观点 媒体质疑该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多数媒体对三河市 这一规定提出疑问。如新京报评论称,城市管理部门对商户 招牌 其次,在本次舆情发酵的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 与处置呈现出“迟缓”“傲慢”的特点,刺激舆论不断反弹。一方面,截至目前,该事件发酵已经近一周的时间,但当地 仍然没有给出正面回应,所有的回应信息来源于媒体对地方 有关部门的采访报道,且城管、卫健委等部门的回应也存在 相对分散、前后不一等问题,不仅未能真正切中舆论关注的 政策合理性这一要点问题,甚至进一步牵连出相关政策在施 行过程中存在程序倒置问题,导致舆情的热度持续。可以说, 这势必引发网络舆情的持续反弹。 “一刀切”式做法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社会舆论普遍期 待地方政府能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 推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但三河市政府借城市规划之名, 对商家招牌颜色进行强制修改,在政策合理性、执法正当性 等多方面都显然违背社会舆论期待,更引发舆论关于“公权 力是否越界”等讨论,导致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城市治理还需坚持包容性与法治化0 魔豆 | 6 页 | 298.52 KB | 6 月前3冒充军人逃票被判刑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某某另案处理。 关联案例: 2022年上海嘉定区戴某伪造武装部队证件案,获刑八个月。 2025年原边防武警大校军官李锦明因受贿罪及伪造武装部队证件罪被判刑十一年半。 二、舆论焦点与网民情绪分析 1. 法律适用争议 罪名认定: 网民热议焦点在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分。部分网民认为,为省30元门票冒充军 人应属诈骗,但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刑法》第三百七十二条,冒充军人身份进行欺骗活动即构 建议修订《刑法》,提高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法定刑幅度,明确"情节严重"标准(如多次作案、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司法解释: 最高法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竞合处理原则,避免量刑争议。 2. 技术层面 推广电子证件: 全国推行军人电子证件,实现扫码核验,减少假证流通空间。 生物识别技术: 在重点景区试点人脸识别+证件核验系统,确保"人证合一"。 3. 管理层面 联合惩戒机制:100 魔豆 | 7 页 | 14.73 KB | 3 月前3
共 30 条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