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班级群里怒骂“都给老子滚”引热议
员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一初中班级群里,“班主任徐某某老 师”疑似情绪崩溃大发脾气。聊天记录显示,“班主任徐某 某老师”先是在上午 9 点 30 分左右表示,她理解家长对学 生的关心,但是她作为一个人现在情绪不稳定,没有办法处 理班级上每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谅解。中午 12 点 32 分起, 徐老师情绪疑似崩溃,发布多条情绪化言论,让所有群成员 离她远点“都给我老子滚”。面对有家长质疑其言语欠妥, 19%;正面信息不到 5%。 主题词云图 从主题词云来看,“都给老子滚”“发飙”“情绪”“老师” “家长”等是被网民提及的高频词汇。 网民观点 一是很多网民认为现在的老师工作压力非常大,尤其是班主任, 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应对不同家长 的需求等。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难免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 所以对该老师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 二是一些网民认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 为是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没有做到为人师表,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 德规范。即使老师面临压力,也应该以更恰当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 三是部分网民认为不能仅仅根据几张聊天截图就对老师的行为 进行片面的评判,应该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老师之前是 否遭遇了某些特殊情况或压力源,导致情绪失控。只有了解清楚具体 原因,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一事件。 四是还有网民指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非常重要。老师和家0 魔豆 | 6 页 | 253.42 KB | 1 年前3甘肃庆阳“校服维权”事件:从网络发声到司法纠偏的争议与反思
作出行政拘留处罚后,事件从“民生纠纷”升级为“执法争议”, 网民对“普通人是否有权网络发声”“执法是否过度”的讨论急 剧升温。直至二审法院改判,司法对执法行为的纠偏引发主 流媒体深度解读,推动舆情从情绪化宣泄转向对“权利边界”“程序正义”的理性探讨。 (二)引发公众对权力滥用的质疑 事件中,警方的行政拘留决定与法院二审改判形成鲜明 对比,使得“权力是否被滥用”成为舆论焦点。许多网民认为, 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权力运行透明度的怀疑,引发对权力滥 用的不满。 (三)网络表达情绪化,折射治理与沟通短板 网络讨论中,网民多以“太冤了”“欺负人”等感性表述发 泄不满,甚至出现对警方、学校的辱骂式批评。这种情绪化 背后,既有对邓建国遭遇的共情,也有对自身维权经历的投 射,但忽略了对事实细节的理性分析。当讨论涉及“权力”“维 权”等敏感话题时,情绪更容易激化。网民因自身曾有维权受 挫经历,将对现实的不满转移至事件讨论中,甚至无视警方 挫经历,将对现实的不满转移至事件讨论中,甚至无视警方 处罚是否有部分合理依据、法院改判的法律逻辑等,单纯以 情绪立场划分阵营。 四、应对建议 (一)执法部门:严守法律边界,强化程序正义 警方因“程序违法、事实证据不足”被改判,警示执法部 门必须明确“合理监督”与“违法滋事”的法律界限。在处理公 民表达行为时,应严格依据法律条文,避免以“维稳”为由压制正当诉求,确保每一项处罚都经得起司法检验。 (二)基层单位:畅通维权渠道,避免矛盾升级0 魔豆 | 6 页 | 248.25 KB | 2 月前3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三重舆情透视
舆情焦点三:从情绪正义到制度正义,公众对法治公平 的深层渴求 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针对此事在微信公号中发文称,当 下的舆论场正处在一个“委屈者情绪”的时代,“委屈者情绪” 是破解这个时代舆论翻车与流量出圈的一个密码。杨某某一 开始在互联网的指控之所以饱受关注与同情,是因为她的受 害者身份,在学校面前,公众天然认为学生处在弱者的位置, 对杨某某维权的支持承载了公众追求正义的情绪。深究其中 公众潜意识认为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不存在和高校平等对 话的地位和机会,因此,当事件曝光时,公众的“情绪正义” 喷薄而出。一审判决后,杨某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嚣张言 论”促使公众对双方身份的感知发生反转,“委屈者”身份破碎, 引发公众对杨某某“不得理还不饶人”的审判与谴责,为“情绪 正义”提供了另一个出口。 更值得注意的是,“委屈者情绪”的背后,体现出了网络 空间对法治公平的深层渴求,一方面,公众期待司法程序还0 魔豆 | 6 页 | 230.35 KB | 2 月前3男留学生住进重庆理工大学女寝陷舆论漩涡,校方回应难平争议
的就是对学生权益和感受的漠视,学校混住的安排,背离了 公众对高校公平管理的期待。 三、该事件为何引发舆论关注 一是“性别安全+留学生”双敏感话题,易引爆情绪。 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性别安全”和“留学生”都是自带 关注度的话题,两者叠加,很容易点燃大众情绪。近年性别 权益意识提升,“女生私密空间保护”已成共识,高校女寝安全一旦被打破,便易引发强烈焦虑与抵触。过去部分高校 “留学生特殊待遇”事件,让公众对留学生管理格外敏感, 保障,校 方眼里还有学生权益吗?”等负面情绪。 二是对黑人留学生的负面刻板印象加剧舆情升温。舆论 场中对黑人留学生的既有负面印象,成为此次舆情升温的 “催化剂”。此前“武汉黑人留学生袭警事件”等负面个案 经网络传播后,舆论对黑人留学生群体形成“暴力倾向”“法 律意识淡薄”等刻板认知。此次事件因涉黑人留学生身份, 瞬间激活了这部分潜在负面情绪。一些网民将个案与群体标 签不当绑定,非理性讨论滋生,使得舆情从对宿舍管理的单0 魔豆 | 5 页 | 231.79 KB | 1 月前3202505涉高校热点舆情
础设施老化、安全管理缺失与学生权益保护不到位等问题。 例如: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学生掉进化粪池遇难、北京工业大 学生理期请假遭羞辱性要求、中北大学男厕所藏摄像头等事 件,均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掀起热议,成为公众情绪宣泄的 引爆点。这些事件往往兼具突发性与高度情绪感染力,极易 引发信息的快速裂变式传播,对高校公信力造成冲击。 整体来看,5 月高校舆情事件多发且舆论反应热度与情 绪波动均呈上升趋势,相关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 动辄上千万,部分甚至突破 8000 万次。事件内容涉及校园 安全、教师道德、学生权益、高校资源分配及权力监督等敏 感话题,呈现出话题敏感度高、舆情爆发迅猛、情绪扩散快 速的特点。这一趋势凸显了融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的复杂性和 不可控性。高校需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 制,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监测效能,推动制度完善与多部门协 同,真正实现舆情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提升舆情风险防控 切”, 激发学校管理与学生的矛盾冲突。网友批评校方“将管理便 利凌驾于学生权益之上”,是“懒政思维”的体现,用最简 单的“一刀切”方式掩盖管理能力的不足,激发全体学生对 学校管理的不满与抵触情绪。舆论分化,校方陷入信任危机。 部分网友理解校方“被学生撒谎逼出极端规定”的困境,但 更多声音认为校方回应避重就轻,未正视核心问题。校方强 调“视频失真”“未使用器械检查”,但未能提供证据,进1000 魔豆 | 16 页 | 584.34 KB | 4 月前3【清博】从人大回应看高校“举报类”师风师德舆情处置标准
40 分,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其官方微博账号 @中国人民大学 发布声明表示,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 组,连夜开展调查核实,并将于近日公布调查处理结果。此次声明的及时发布,一定程度上安抚了网民愤怒情绪,有效避免 了信息在持续传播过程中的进一步失控。 图 1 中国人民大学回应截图 7 月 22 日 19 时许,@中国人民大学 在其微博账号公布 《情况通报》。不仅确认了“举报情况属实”,并立即给出开 除党籍、撤销职称、解除聘用关系的决定。“将问题线索依法 反映给有关机关”,不仅有效串联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的调 查,也进一步展示学校不包庇、不诡辩、依法处置的态度。其 快准狠的回应使舆论风向得到了转变,愤怒情绪进一步降低, 舆论热度也随之消退。图 2 七种情绪走势图(数据来源:清博智能) 22 日 21 点 38 分,当事学生通过其微博表达了“学校、学 院非常关心我”“非常感谢,也为快速处理和决不姑息的态度 和效率而自豪”;220 魔豆 | 8 页 | 1.42 MB | 1 年前32025年8月涉高校热点舆情
日,法院一审判决肖某某行为不构成性骚扰要件,驳回原告 诉求,再度引发舆论风暴。杨某某对判决表示不满,表示将 继续通过各种渠道举报肖某。此外,她还在网上公开表示自 己被录取为浸会大学的研究生,相关言论引发大量网民不满 和舆论情绪的反弹,并牵连出网传杨某某保研香港浸会大学 后被取消资格、武汉大学回应是否撤销对肖某某处分时称“等 上级安排”等次生舆情,并由此引发舆论场中关于性别对立、 程序正义、学术不端等多个话题领域的舆论风暴,舆情整体 为不能认定肖某某进行了性骚扰,而并非确认其没有进行性 骚扰活动,杨某某有权利在合理范围内提出质疑。双方观点 在舆论场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逐步出现极端化倾向。 舆情分析:从当前舆论场大背景来看,近年来性别议题 已成为网络对立情绪最为敏感的触发点之一,“两性对立” 几乎常态化存在,网民在此类事件中往往以性别立场划线而 非事实本身作判断。本案在微博、贴吧、小红书、知乎等多 平台传播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典型的“性别对抗”叙事:部 弱势群体 的保护;而另一部分人则将其视为“恶意诬告”的案例,放 大其个人学业、求职等信息,进行反向攻击。这种“立场先 行”的解读,导致事件逐渐偏离法律事实与学校管理本身, 演化为性别群体间的情绪对立。而从校方来看,在该事件中, 初始性骚扰指控经网络扩散后,校方仓促处分肖某某以“平 息舆情”却未遵循调查程序,埋下反转隐患;2025 年法院一 审判决明确不构成性骚扰后,杨某某拒不认错且高调炫耀1000 魔豆 | 23 页 | 586.73 KB | 1 月前3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责任担当
什么一定要在白色椅子上贴红色标签”的质问,都暗含了 “校方有意为之”的假设,而这一点校方已经作出澄清。 事实上,这一事件更应被视为一次工作层面的疏忽,而某 河报却在缺乏调查和采访的情况下将其放大,有扣帽子、 情绪化解读之嫌。 尤其是“没守住民族大义”这样的指责,缺乏充分证 据和当事方回应支撑,显然背离了新闻报道应有的客观与 理性。更值得注意的是,某河报前后两次评论的立场出现 明显反转:从最初认可校方 至于某河报,作为有影响力的媒体,其职责不仅是批 评,更在于追求事实真相,引导舆论理性探讨。倘若一味 迎合公众情绪、追逐热度,而忽略逻辑性与客观性,就难 以真正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公众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记忆需要被尊重,但也应警惕 将任何工作失误都简单归咎为“政治问题”或“立场问题” 的倾向。理性、建设性的批评远比情绪化的宣泄更有价值。 过度解读和“上纲上线”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 激化对立,掩盖真正需要改进的管理问题。0 魔豆 | 8 页 | 650.75 KB | 1 月前3免费学前教育来了,我们离“上得起、上得好”还有多远?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家长表达了担忧:“学费免 了,教学质量会不会也跟着下降?”如何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 时,确保学前教育质量不打折扣,成为政策落地过程中公众 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网友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分布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学前教育迈向免费时代,如 何确保孩子依然能享受高质量的启蒙教育? 一、政策保障财政兜底与监管并重 首先,“免费不降质”的底气来自国家的大力投入和制度 市场压力的老师们,终于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 情上:点燃孩子的好奇心。其次,免费学前教育不仅是给家 长的“红包”,更是给家庭的“礼物”。它不仅仅是省下了一笔 钱,更是为家庭赢得了宝贵的“情绪价值”和“时间价值”。当 父母从高昂的保教费压力中解脱出来,焦虑感降低,就能以 更平和、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幼儿园不再仅 仅是“看孩子”的地方,而是成为连接家庭的纽带。教育真正0 魔豆 | 5 页 | 270.40 KB | 2 月前3202504涉高校热点舆情
....................14 3. 夏季高温天气谨防校园安全问题........................................14 4. 考试季学生心理压力大,焦虑情绪升级............................141 前言 2025 年 4 月,中国高校与医疗系统接连爆发重大舆情事 件,引发全社会对职业道德与行业监管的深刻反思:中日友 好 生管理的漏洞和调节机制的形式化,周立人长期存在的情绪 问题也并未被及时识别和处理,舆论认为校方的监管失责助 推了惨案的发生;周立人通过网购获取剧毒化学品也引发网 友对“网购剧毒物质监管真空”的讨论。 处置建议:高校建立“宿舍长-辅导员-心理咨询师” 三级预警机制,对多次投诉室友的学生启动心理评估,及时 识别和处理学生情绪问题,避免情绪叠加产生不可弥补的后 果;同时,校方应将“投毒案”等真实案例纳入法律基础课 水”“付费实习”等乱象,可能引发“学历贬值”“教育投 资回报失衡”等议题讨论。高校可联合人社部门开展“就业 困难群体定向帮扶”,或邀请企业 HR、校友录制“职业规划” 短视频,通过 B 站、抖音等平台传递理性就业观,稀释焦虑 情绪。 3. 夏季高温天气谨防校园安全问题 校园安全风险进入夏季高发期,高温天气下,实验室危 化品泄漏、宿舍电路火灾、溺水等安全事故风险陡增。此外, 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问题(如流动摊贩卫生隐患)也应重点防1000 魔豆 | 16 页 | 585.77 KB | 4 月前3
共 20 条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