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对的六种“翻车”表现-浙江宣传
迫 作出回应。 此类案例有不少。比如,某地广告牌事件引发网络上不 少讨论,当地政府却上演“拖字诀”,导致话题“滚雪球” 般发酵,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各种调侃视频、帖文等,网民 激愤情绪被点燃,不仅激化了矛盾,还掀起了公众的不满。 刻意隐瞒事实真相,对网民诉求、社会情绪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只会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把“小事件”拖成“大 舆情”。二、“高冷式”应对 舆情回应“翻车”,很多时候与“话术”不当有关。个 舆情回应“翻车”,很多时候与“话术”不当有关。个 别地方和单位在回应网络舆情时姿态傲慢,缺乏与网民有效 沟通。有的甚至认为,“只要我们合法合规,网民也不能把 我们怎么样”。在这种姿态的“支配”下,很容易出现两种 倾向: 一种是把舆情回应当作表功的机会,比如,情况通报和 信息发布中时常出现“领导很忙体”,领导指示内容占据绝 大多数篇幅,而民众关切的实质问题则一笔带过。另一种则 是把舆情回应仅仅当作一种“程序”和“动作”,充满套话、 ,充满套话、 陈词滥调,认为“反正我已经回应了,理解不了是你的问题”, 这种做法极易引起公众愤慨,从而产生次生舆情。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舆情应对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 但回应是否真诚,网民心中有一杆秤。倘若作高冷姿态,对 网民可能出现的情绪反应漠不关心,那么舆情“翻车”也就 见怪不怪了。 三、“打太极拳式”应对 当热点舆情发生,网民往往迫切希望“挖”出事情的真 相,但一些涉事地方和单位却在此时我行我素,和网民打起0 魔豆 | 5 页 | 133.94 KB | 4 月前3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
当的情形下,才会从普通的民情演变为舆情。以某城市计划 在居民区附近建设大型垃圾处理厂为例,起初,居民们在网 络上表达对项目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担忧,这属于民情范畴。 若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公开项目信息、回应居民关切,随着担 忧情绪在居民群体中蔓延,大量居民通过网络平台集体发声 反对,进而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此时,这一事件就可能转化 为舆情。 二、管控过严:堵塞沟通渠道 在部分地区,当民众借助网络反映诸如基础设施建设滞 点。民众的声音被压制,无法传递到决策层,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项目时,因缺乏真实民意的支撑而偏离实际。 民众也会因自身诉求得不到重视,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降低。 当他们在网络上的理性表达得不到回应,可能会滋生更激烈 的对抗情绪,甚至可能转向其他极端方式来表达诉求。例如, 一些地方因对群众在网络上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删帖 等不当处理方式,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进而引发群体 性抗议活 的舆情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类与研判,精 准判断哪些属于正常的民意表达,哪些存在演变为舆情的可 能性。对于正常民情,可按照常规流程进行处理与回应;对 于可能转化为舆情的信息,则需启动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应 对准备。 (二)积极回应民情,解决群众问题 各地政府纷纷开设网络问政平台,这一举措为民众提供 了便捷的诉求表达渠道。相关部门应安排专业、责任心强的 工作人员,负责收集整理民众在平台上的留言。对于民众反300 魔豆 | 6 页 | 200.11 KB | 1 月前3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
或程序责任分配给各类公私主体。2019 年 12 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在体例上贯彻了多主体共治的治理模式和思路,然而这种治理模式和思路主要依据治理主体而非治理对象展开, 捕捉和回应网络舆情的敏捷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部分学者已关注到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失真的多阶段特征, 主张对网络信息实施阶段化治理。2024 年 6 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络舆情的阶段化特征配置相应的治理责权和治理资源, 并探究法律规范对网络舆情治理新模式的保障和回应。 二、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的治理困境在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面临严重问题,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网络生态严 重恶化。国家治理层面的主要原因包括,网络舆情治理的既有模式不能及时回应治理的新需求,治理的敏捷性、 有效性不足,治理效能有待提高,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一)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征 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网络行业组织、监管部门等不同主体,分别设 定这些主体的职责或者义务,比较典型地贯彻了多元治理模式的思路。网络舆情治理的现有模式以分配公私主体 责任为核心,多元主体治理模式难以回应数字技术介入舆论场域后的治理需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概括性划分治理者责权,缺乏对治理对象特征的把握。多元共治模式将重心置于治理主体一侧,重点 划分治理者的责任,缺乏对治理对象的关注和治理0 魔豆 | 9 页 | 608.07 KB | 2 月前3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
管理和舆论引导的双重职能。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法律法 规,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另一方面,也需要增强信息透明度,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疏导社会情绪。 依法管理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核心手段。“舆情三同步原则“强调”依法回应、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个方面的有 机结合。依法回应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舆情事件,提 升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避免因回应不当引发次生舆 情。近年来,中国着力于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海量的网络舆 情信息进 的源头和 传播路径,帮助快速定位不实信息的发布者和主要传播节点, 为辟谣和舆情回应提供决策支持。 危机应对是企业舆情管理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超过 40%的企业未能在第一时间给出合理的解释或合适的解决方 案,导致负面舆情进一步扩散。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舆 情应对机制,包括构建完整的舆情监测、分析和回应流程, 确保在舆情事件中能够迅速反应,变被动为主动,并依法依 规进行处理。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培训,提升员工的舆情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一场“撞”出来的舆情风暴,理想i8对撞乘龙卡车事件舆情报告pdf
与乘龙卡车对撞测试的 视频,以此显示其安全性。视频中,理想 i8 碰撞后安全无 虞而乘龙卡车四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并倾覆的“夸张” 结果引发业界热议。 对此卡车所属品牌方乘龙卡车官方抖音回应称,法务 部门正在处理,并明确质疑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两天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关于理想使用碰 撞视频侵权的声明,认定侵权,将追责。随后,该公司又 发布公开信,信中称,经公司技术核查及专业评估,该视 团全力支持东风柳汽去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品牌的 声誉。 争议发酵 5 天后,该测试的两大主导方——理想汽车 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才发布相关声明,首 次就不断升温的各种质疑做出正式回应。 二、事件脉络 2025 年 7 月 29 日 理想汽车发布首款纯电 SUV-理想 i8,在当天的发布会 上播放了该车型重卡连环撞击测试视频。2025 年 7 月 29 日 乘龙卡车官方抖音号评论区回复网友留言,称:“法务 实际交 通情况存在极大差异。 2025 年 8 月 2 日 乘龙卡车再次发声,其发布海报“内涵”理想汽车称, “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 2025 年 8 月 3 日 乘龙卡车连续第四天回应,在官方公众号发布海报称 “龙的脊梁,无惧挑战”。 2025 年 8 月 3 日 中国汽研发布的声明函 2025 年 8 月 3 日 晚 理想汽车发布《关于理想 i8 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三、事件传播情况0 魔豆 | 16 页 | 790.77 KB | 2 月前3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引导的启示
要是观光旅游、走亲访友,晚上会有较多时间投入线上讨论。 3.热点在微博上持续时间更长,更容易延伸出“长尾效 应” 三大平台都是倚重用户分享内容的社会化媒体,虽然每 时每刻都有热点话题转移注意力,但微博用户更为关注事件 的走向和回应,尤其是在社会事件中力求得到一个“结果”, 从而实现公平正义,并由此延伸出微博的“长尾效应”。 例如,2024 年 9 月 28 日,视频博主“山取画材”(现 已更名为“山取”)发布了一段颜料师进哀牢山探矿取材的 在关注的持续性上,小红书 10 月 6 日以后的热搜中已 经没有与哀牢山有关的词条,抖音的相关热搜截止到 10 月 7 日,微博直到 10 月 8 日仍有相关词条,分别是“揭秘擅闯 哀牢山博主背后公司”“林草局回应颜料师进哀牢山取材” “山取颜料师被要求返还矿石”,可见微博用户对社会事件 更为关注,讨论持续时间更长,议题讨论也更加完整。 4. 类型上,对文娱休闲讨论最多,对财经关注较少 三大社交媒介热搜的讨论内容类别主要为:文娱休闲>0 魔豆 | 14 页 | 412.70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逆火效应
认为喝盐水能够预防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发声明,这种无效的方法已经让多人丧命。仅通过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改变 人们的信念的。所以后来采取一种相对耗时但更有效的方法: 跟当地被人们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 回应适时权威性,有专业部门和高层出来说法。逆火效应有 时可以被“权威效应”轻易攻破,因相信权威是迅速判断真 假的捷径。打破谣言需要铁证,俗话说“空口无凭”,可靠 证据不仅能够还原事件真相,还能够消除公众疑虑和猜疑,0 魔豆 | 5 页 | 183.56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150人定律
层、职称、规划。一旦突破 150 人的门槛,事情就会大不相 同。 据统计,Facebook 平均拥有 120 个好友的男性用户,一 般只会与其中 7 位好友,通过在图片、状态信息或留言板上 留言进行回应。女性用户则更善于交际,她们通常会给 10位好友留言。男性用户一般只与 4 位好友通过电子邮件或聊 天进行交流,而女性用户此类交流的好友是 6 人。对拥有 5 00 个好友的 Facebook 用户来说,这些数字会相对较高,但0 魔豆 | 6 页 | 199.23 KB | 3 月前3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
会组织、公众等人类行动者与网络信息、技术、法律等非人 类行动者协同,通过转译的方式构建网络舆情治理的利益共 同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协同联动、聚力赋能,是对 “共建共治共享”时代主题的学术回应。2.国外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 研究国外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可以为我国的网络舆 情治理提供经验借鉴。比如,“9·11”事件后,美国的网 络舆情管控主要包括强化内容把关、秩序管控协调和安全维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7 天前3【商务分享版】2024年上半年网络舆论观察
重庆警方面对汹涌的网络舆情,迟迟未发蓝底通告,微博热搜话题下, 多有出现对相关部门不作为的质疑。更有甚者,试图阻挠甚至暴力对待 媒体采访。从燕郊爆燃现场阻拦驱逐央视记者事件,再到内蒙古开鲁基 层干部“别找我,我不懂法”的回应,采取简单粗暴手段“控制舆情” 的做法,频频遭到舆论诟病。13 8. 区域事件全网化,“推人及己”式比照加剧舆论复杂性 近年来,多起舆情不断发酵,成为全网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常见 的“舆论搭0 魔豆 | 16 页 | 1.02 MB | 1 年前3
共 11 条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