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互联网“以舆扰法”现象研究报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 影响力日益增强。网络舆论不仅能够迅速传播信息,还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 影响公共政策乃至司法决策。然而,网络舆论有时也会干扰正常的司法程序,影 响司法公正。本报告旨在探讨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 议。 引言 近年来,多起司法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网络关注,网络舆论的介入使得这些案 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监督。一方面,网络舆论有助于揭露司法腐败,促进司 网络舆情干扰正常法律,给 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互联网舆情对法律的干扰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法分子通过操纵网络舆情,散布虚假信息、挑起矛盾、煽动情绪,扰乱社会秩序和正常的法律程 序和社会秩序。例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舆论的煽动, 制造了大量的谣言和假新闻,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产生了误解,严重扰 乱了社会秩序和正常的法律程序。 这种 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必 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和管理,保障社会稳定和公正。 二、不法分子已学会并善于利用互联网舆论扰乱社会秩序 互联网舆情的普及和扩散,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平台。他们可 以通过制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策划恶意攻击等手段,利用互联网舆论来扰乱 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和司法公正。 首先,不法分子已学会通过制造谣言来煽动舆情,进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0 魔豆 | 5 页 | 205.25 KB | 4 月前3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 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 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较强影 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传统观念中存在一种明显的认 知误区,即将网络舆情简单归类为危机公关的一部分或是传 播学的分支领域。这种简化视角不仅低估了网络舆情的复杂 性,也无法全面把握其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实际上,网络 舆情是一个融合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 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从政治学视角看,网络舆情体现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 动关系,是民众对公共问题和政府管理所表达的一种社会政 治态度和信念、价值观等等。这种表达往往影响着政策制定 和调整,成为现代民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学角度 分析,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矛盾的变化。经济学视角则关注网 络舆情对市场行为、企业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以 及其背后蕴含的注意力经济模式。 文本分 析;借助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解读舆情背后的社会心 态;应用经济学的模型评估舆情对市场的影响等。只有打破学科壁垒,才能真正理解网络舆情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 从而形成有效的管理策略。 2. 网络舆情的起源与形成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其根源深 植于社会结构和心理机制之中。互联网作为技术载体,极大 地加速和扩大了舆情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但社会不公平和不 平等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
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互联网已全方位融入人 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成为民众表达意见、反映问题的关键 平台。关乎民声、民情、民生的内容在网络空间中大量涌动, 它们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运行的真实状态与民众内心 的诉求。然而,如何甄别这些内容,判定其是否构成舆情, 以及怎样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已然成为政府和社会面临的 重大课题。处理得宜,将为政府与群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助 助力精准洞察民情、科学引导民情、有效疏导民情;反之, 若处理失当,则极有可能诱发真正的舆情危机,给社会稳定 带来冲击。 一、民情与舆情:概念之辨 舆情,从学术视角而言,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围 绕具有中介性质的社会事件,民众针对社会管理者等客体, 在政治、社会、道德等维度所生成并秉持的社会态度。它是 众多群众对社会现象及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 绪的集合体。例如,当某一地区出台一项重大的城市规划政 展开广泛讨论,表达对政策公平性、补偿标准、安置地点等 方面的看法与态度,这些集合起来的观点与情绪便构成了舆 情。 而互联网上的民声、民情、民生问题,则更多地源自民 众日常生活的诉求,以及他们对各类社会现象的直观看法。 这些问题是民众基于自身生活体验的自然表达,范围极为广泛,大到对国家宏观民生政策的探讨,小到社区内的环境卫 生、邻里纠纷等琐事。并非所有此类问题都会上升为舆情。 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备突发性特征,如突发的公共卫生300 魔豆 | 6 页 | 200.11 KB | 1 月前3颠覆 未来已来·互联网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机遇与挑战(综述)
格局。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历次产业革命都是由 颠覆性技术推动的科技革命促成的。人类文明历经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革命特别是科技革命,都 从颠覆性技术中萌发,从金属冶炼技术、火药制作技术、机 械制造技术、原子能源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到网络信息技术 等,每一项新技术都颠覆生产生活,带来时代变迁。其中,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新技术,赋能人类创造出数 千年农业社会、数百年工业社会都未曾创造的巨大财富,并 千年农业社会、数百年工业社会都未曾创造的巨大财富,并 主导当下世界文明中心的变迁。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变局, 颠覆性新技术的创新不断突破地域、组织和技术界限,发出 强劲跨界创新势能,重塑新型基础设施,成为国际竞争的关 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 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 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 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 术到应用迎来新一轮重大突破,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 群体跃进、快速扩散的总体态势,正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 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人类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颠覆性新技术不断推起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浪潮,推进对现有互联网进行大重 构大设计,推动智能泛在、虚实共生的数字世界全面展现开 来,人类社会迎来第五次颠覆性革命浪潮。从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数字人、元宇宙到 Web3,从人工智能、脑机0 魔豆 | 9 页 | 224.78 KB | 3 月前3数字技术时代国家政权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of the state in the digital age)一书,立即引起全球关注和研究。该书从理论上 分析了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能够带来权力的根本原因;介绍了 在经济、金融、外交、政党制度、社会运动和战争等方面, 掌握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新势力挑战国家权力、扩大自身影 响力的路径和过程;分析评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面对危机 和挑战时所采取的部分措施;提出了为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 国家和 Castells)认为,“基于数字技术的 网络有别于以往的非数字技术的网络,数字技术加强了网络 的协作能力、规模、复杂度和响应速度,提高了网络的能力。 尽管文化基础和社会架构不同,但基于数字技术的互联网已 经将全球社会重新编织为一个新网络。” (一)互联网海量信息持续高速增长,增加了预判和控 制的难度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且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我们难以将互联网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理解,网络空间 速传播激发 了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很多人只 能浅层次地思考。如果民众的政治热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将引起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病毒式’扩散,引起严重的社会 问题。” (二)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组织无需组织核心即可实施集 体行动 网络环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组治理”模式,借助这个 模式,某些参与者可以有意地限制和影响其他个人参与者的 行为方式。在这个模式下,即使没有管理中心和一个体系化200 魔豆 | 10 页 | 278.64 KB | 1 月前3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
亿人,互联网普及 率达 78.6%。不断扩大的网民规模催生了全球最庞大、最复 杂的网络舆论场。 网络舆情是热点事件引发的网民社会政治态度、认知、 情绪、意见、观点的集合,既可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促进 公民意识觉醒、缓解现实社会矛盾,又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群体对立、网络暴力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影响政府权威 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因此,网络舆情 治理逐渐成为影响治国理政的重要变量之一,受到党和国家 治理不 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大课题。 有关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社会学、 管理学、政治学、情报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 既有对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和演化规律的关注,又有对网络舆 情治理现实问题和应对策略的探究,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 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不确定风险激增的矛盾凸显 期,各类舆 期,各类舆情事件频发。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把握主流舆论 阵地,是推进网络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 义。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风险、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是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落脚点。本文梳理关于网络舆 情治理方式方法、工具手段、对策机制的研究成果,归纳网 络舆情治理的路径,分析范式转换趋势。这不仅有助于系统 认识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进展,还可以为当前乃至未来的网 络舆情治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7 天前3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引导的启示
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 引导的启示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全媒体探索” 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达 11.08 亿人,占全球网 民规模的比例超过 20%。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之一,中 国社交媒介用户已超 10 亿,超过 95%以上的移动用户通过移 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介。 在国内,既有以熟人关系为主的强连接社交媒介,如微 信、QQ 等;也有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弱关系社交媒介,如微 扮演着重要作用,他们借助二级传播对受众 产生影响,能形成更大的传播效应,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甚至是政治价值。 (三)文化生态:从参与到狂欢再到迷因 传统媒介构建的文化生态以单向性、权威性和中心化为 核心,强调主流价值和国家认同。传统传播通过固定的时段、 地域分层传播,在同一代人、同区域群体间强化集体记忆, 对社会结构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其灵活性、多样性都受到较大限制。 社交媒介构建的是典型的参与式文化,其以全体网民为 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 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 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参与式文化继承了大众文化的形式特征,无论是娱乐八 卦、社会事件还是国际新闻,都能以评论、转发、点赞等方 式表达观点,形成集体讨论氛围。这种高参与度、广泛传播 和情感共鸣使得传播效果呈现出典型的大众狂欢。针对一些 泛娱乐化事件,社交媒介还能在民众狂欢之下快速复制,形0 魔豆 | 14 页 | 412.70 KB | 3 月前3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
自由的表达空间,网络舆论在公权力监督、灾害互助 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信息获取和网络 表达的便捷性,加剧了拟态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现象。网络虚拟心理难以消弭,流量利益裹挟网络表达,更进一 步引发网络暴力和激化社会矛盾。2023 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整治互联网平台 近 8 000 家,关停违法违规账号多达 “宠儿”,使得传统专 业媒体之外的新媒体崛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加工者,网络传播的全民化时代已然 来临。从全球视野来看,社交媒体的兴起获得了普遍关注,社交媒体平台甚至成为社会群体动员和网络运动的主 要平台,比如 TikTok 成为“反狐狸眼”(counter-Fox Eye)潮流行动的主要平台。TikTok 还因其中国资本背景 受到美国政府的打压,从特朗普政府的“禁 的不对称成为常态,网络舆论场域“沉默的螺旋”现象十分 突出。后真相(post-truth)时代社会传播呈现出“四化”的特征,包括信息碎片化、去中心化、部落化和偶像化。 违法者利用数字技术大规模“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利用炒作谋取非法利益,用流量利益裹挟网络表达,严 重扰乱社会秩序和影响社会稳定。比如舆论场域成为解决个人纠纷的平台,个人、组织为了解决纠纷,打着“舆 论监督”的旗号,企0 魔豆 | 9 页 | 608.07 KB | 2 月前3新华社2025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60页
思想领域的战争没有硝烟。 2025年初,随着美国政府宣布裁撤美国国际 开发署、解散美国国际媒体署,这两家机构长期以 来输出意识形态、推动思想渗透、操纵国际舆论、 塑造他国认知甚至阴谋颠覆政权的活动不断曝光。 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这次“自曝家丑”让世界看到的,只是美国全 球思想战争的冰山一角。美国近百年来不遗余力推 行的思想殖民活动,再一次暴露在聚光灯下。 自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以称 霸世 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过。在物质和精神交流交 融交锋的全球化浪潮中,积累了丰厚资源和强大 实力的美国最终站在了思想殖民的历史“潮 头”。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通信技术 快速发展、专业媒体机构大量涌现、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新突破、资本和技术流动出现 全球化趋势,为信息和知识的全球传播创造了前 所未有的条件,使美国思想殖民驶上快车道。 作为战后国际体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美国 一方面向世界输出美国政治经济制度、“民主” 纪末)。在美苏对抗中,美国逐渐露出思想殖民 的獠牙。美国“马歇尔计划”将经济援助与社会 制度选择捆绑,以意识形态划线,打造出资本主 义“自由世界”国家阵营,并扛起“领袖”大 旗,对抗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组建并 不断完善专门的国家宣传机构,以公开宣传、思 想渗透、文化外交、学术资助等方式,大量传播 反共信息,拉拢亲美精英,培育反共势力,鼓励 社会主义国家民众投奔“自由世界”。 推进:美国独霸阶段 (200 魔豆 | 60 页 | 1.04 MB | 1 月前3舆情管理不得不懂的“吃瓜群众”
也包括人们在网络沟通中使用字母、数字等符号进行简化表 达的形式。2.网民自创、流传甚广的网络俏皮话。3.与社会 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1]。 我们探讨的“吃瓜群众”与之前流行的“打酱油”“俯卧撑” 同属于第三类,它们诞生于时事热点事件,并且被赋予了与 其词典义截然不同的语义内涵。这些被重新建构的网络流行 语在带来时尚新鲜感的同时,折射出了社会大众的内心感受。 一旦出现便会引起网民们的高度关注,并且极尽所能地在各 变成为如今的他称、众称,甚至将不属于原有语义指向的内 容纳入自己所指范围,有着明显的语义泛化特征。我们选择 “吃瓜群众”语义泛化过程作为切入点,对其整个发展历程中 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梳理,探讨其与当下社会心态、文化走 向之间的关系。 一、“吃瓜群众”之源 网络上关于“吃瓜群众”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1.戏 院、火车站推售瓜子,由“前排吃瓜子”的广告词演变而来。 2.“吃瓜群众”最初源于一则马路新闻,记者采访路边老农 围。因此,我们将从“吃瓜群众”语义泛化的三个阶段着手, 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地分析。(一)“吃瓜群众”的语义隐喻 语义隐喻是“吃瓜群众”语义泛化的第一阶段,“吃瓜 群众”通过隐喻的方式达成对新事物的指称,才有可能从 独属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键词,转化为全民皆知的网络流 行语。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隐 喻要涉及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当两个不同的领域之 间存在某种联系时,可以用一个领域的词去说明另一个领50 魔豆 | 14 页 | 284.60 KB | 2 月前3
共 37 条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