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条定律 逆火效应
100 条定律|逆火效应 逆火效应(back fire effect),是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 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 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发现, 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 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更正信息的行为就像是一把逆火 的枪,虽然没有射出子弹,但却击中了谣言,让更正后的(或 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 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 息轰炸时,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 害的本能。慢慢的,逆火效应就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 少,最终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2006 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和乔治亚州立大学 的杰森•雷夫勒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 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伪造的新闻,再阅读真实 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 警察和 银行怎么解释都不信,怎么拦都拦不住。 逆火效应在互联网上更是表现明显。网上不实信息泛滥, 政府、精英和主流媒体的更正信息就像一把把逆火的枪,因 为与很多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结果没能射出打中谣言的子 弹,却适得其反,加深对错误信息的信任,让真实的信息更 加没有市场。2011 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后的抢盐风波也可 作为逆火效应的另一例证。当时有谣言称核辐射污染了海盐 导致国内食0 魔豆 | 5 页 | 183.56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蒲公英效应
100 条定律|蒲公英效应 蒲公英效应,最初来自于美国硅谷一名创业家,形容种 子投资和创业公司即使失败也不会就此消失,其中的人才会 像许许多多的蒲公英一样,随风到处飘荡,然后落在合适的 土地,再生根发芽。蒲公英效应是以一个动作为出发点,最 终达到多重结果。 社交媒体提供了关注 (收听 ) 、转发、评论、回复、 私信、对话、邮件分享等互动功能,微博还可以通过“@” 提醒和转发来实现各种形式互动。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就 10-20%的某个点,也称作引爆点),会 出现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过程,从一个缓慢的增长曲线变为 指数级增长趋势,而从低速到快速的转变非常迅即,快速传 播速度在这个点突然爆发,像病毒一样传播,形成飞轮效应 (Flywheel Effect)。飞轮效应是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 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 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 越来越快。当达到一个很高的速度后飞轮所具有的动量和动 acebook、LinkedIn 和 twitter 的用户平均社会关系数目分别为 648、786 和 838。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利用用户自身关系链的影响会辐射到更多受众。这其中,微博类社交媒体 的弱关系链将蒲公英效应发挥到极致。微博的关系链较为开 放,信息依托关系链传播,而不会被关系链封闭住,用户很 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用户喜爱自我表达的特 性,使 A 信息经过转播加之用户不同视角的评论,逐渐变成0 魔豆 | 4 页 | 149.96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时间扭曲效应
100 条定律|时间扭曲效应 为什么我们一上网就会感到时间飞逝,原因是互联网的 时间扭曲效应在背后起作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可以随时 提供丰富、刺激的内容——整日整夜,从不关闭。一项研究 还发现,手机用户每周查看手机的次数超过 1500 次。玛丽• 艾肯 (Mary Aiken)在著作《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 的行为设计真相》中,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为我们揭开网络 空间无处不在的隐形之手。 出现这些情况,原因是多数人在现实生活能有效把控时间。 但是在网络空间却容易时间扭曲效应。心理学家大量研究发 现,当一个人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比如新住房、新学校、新 城市或陌生国度,其行为都将有所改变或调整,需要一个倒时差的过程。这正如大海航行,人们离开陆地后,要适应海 上颠簸生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从认识科学来说,形成时间扭曲效应的原因复杂。其中, 时距知觉是一个关键因素,其也是人体时间知觉的重要部分。 距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扭曲(黄希庭,李伯约,张 志杰,2003;Eagleman,2008)。研究发现,刺激的新异性是 影响时距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抖音还是王者荣耀, 都会让人沉溺网络,产生时间扭曲效应。 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网络依存症,对各类社交、娱乐应用 上瘾、产生依赖,沉溺在网络时空不能自拔。以短视频为例, 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都容易产生这种现象,人们不知 不觉深陷其中,蓦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几个小时。普林斯顿0 魔豆 | 4 页 | 191.59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生物钟效应
之日 直至生命终结,体内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有时、日、周、 月、年等不同周期性节律,如体温在 24 小时内并不完全一 样,早上 4 时最低,18 时最高,相差 1℃多 100 条定律|生物钟效应 。 人类是按照生物钟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也是网络 舆论场的主体,使网络舆论带有生物钟节律。无论是发布信 息、参与讨论,还是各类网上热点的出现,都呈现一定生物 钟现象,这对舆论扩散有着极大影响。在不同时间,事件的 需要有东西填补生活。选择周末曝光一些消息,登上头条的 概率高。对众多自媒体来说,在传统媒体比较懈怠的周末, 对热点的发布和解读会获得更多点击量。一些明星深知周末 自媒体疯狂寻求热点的心态,利用自媒体传播效应,迅速抢 占人们在周末更愿意使用的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0 魔豆 | 4 页 | 207.28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前200效应
前 200 效应,是指前 200 个网民的评论倾向,会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后续成千上万评论的内容。这是一个基于统计数 量意义上的结果。关于这个现象,2013 年复旦大学李良荣教 授和研究生于帆提出了一个“前 10 效应”,也就是前 10 位 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见 和评论的内容与态度,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100 条定律|网络舆情前 200 效应 。 前 10 10 效应内涵包括:前 10 条评论与后续的评论具有议 题上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后评论议题的走向。前 10 条评论与后续的评论存在态度上的相关性:前 10 条评论 呈一致的正面或负面的意见,则后面的评论也一致正面或负 面;前 10 条评论存在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则后续评论也 会存在争论。 当年的新闻跟评量相较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从 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前 200 效应的客观存在性。现在,信息和 舆论的体量已非当年可比,但无论是 1 万条还是 100 万条, 前 200 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基本能反映网络舆论场的基本 观点和言论倾向,再加上信息级联效应的存在,这些基本观 点和言论倾向会向后续网民传染,从而起到引导后续网络舆 论的。也就是说,前 200 效应会让出现的观点从一些人那里 传播到另一些人。前 200 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如果是消极负面的言论较多,后续网民评论整体就会偏向负面;如果是0 魔豆 | 4 页 | 131.68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51%法则
人就可以上任发号施令。《连线》杂志编辑克里斯·安德森 对此进行了描述:“像网络世界这样高度网络化的市场中, 其实更有可能出现垄断者。网络效应的阴暗面在于它会让富 者愈富。 100 条定律|网络舆情的 51%法则 ” 这种情况如同人们常说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源自《圣 经·新约》的“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 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是由美 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于 撞,会逐渐汇聚成为某个多数意见,基本上“不是东风压倒 下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形成多元意见均匀分布的情况 很少。也就是说,舆论意见在演化过程中会慢慢趋于一致, 形成一个多数意见,产生单极聚化现象。 单极聚化是群体意见演化的重要方向,表现为对某一事件的某类意见超过 50%,就非常容易发生聚化现象,甚至裹 挟持不同意见者。在一个舆论事件中,如果持某类观点的舆 论声量超过半数,就意味着舆论围绕某一事件的讨论达成基 作者介绍:张鸫,原中央机关网络舆情处长,人民日报 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乌镇数字文明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导师。 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 舆论传播的 100 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 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 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0 魔豆 | 5 页 | 167.21 KB | 3 月前3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引导的启示
定影响力的大 V 扮演着重要作用,他们借助二级传播对受众 产生影响,能形成更大的传播效应,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甚至是政治价值。 (三)文化生态:从参与到狂欢再到迷因 传统媒介构建的文化生态以单向性、权威性和中心化为 核心,强调主流价值和国家认同。传统传播通过固定的时段、 地域分层传播,在同一代人、同区域群体间强化集体记忆, 对社会结构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其灵活性、多样性都受到较大限制。 三大平台都是倚重用户分享内容的社会化媒体,虽然每 时每刻都有热点话题转移注意力,但微博用户更为关注事件 的走向和回应,尤其是在社会事件中力求得到一个“结果”, 从而实现公平正义,并由此延伸出微博的“长尾效应”。 例如,2024 年 9 月 28 日,视频博主“山取画材”(现 已更名为“山取”)发布了一段颜料师进哀牢山探矿取材的 视频,很快“颜料师勇闯哀牢山”这一词条迅速攀上各大平 台热搜。但随 日有“749 局 观众评价两极分化”“志愿军 749 局票房均破 2 亿”等,以 显示电影在上映期间有一定的讨论热度。 三是符合平台传播调性的。此类内容在小红书上居多。 小红书主要用户为年轻女性群体,因此在涉及妆容、时尚等 能够形成迷因的内容领域,极易被复制推广,得到较多讨论, 如 10 月 2 日,“关晓彤短发造型”在小红书下午和晚上的 热搜榜中都位居前 10,讨论内容中有专业美妆博主发短发教0 魔豆 | 14 页 | 412.70 KB | 3 月前3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
网络舆情是热点事件引发的网民社会政治态度、认知、 情绪、意见、观点的集合,既可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促进 公民意识觉醒、缓解现实社会矛盾,又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群体对立、网络暴力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影响政府权威 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因此,网络舆情 治理逐渐成为影响治国理政的重要变量之一,受到党和国家 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积极利 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 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其基本原理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多元主 体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公开、座谈访谈、网络互 动等途径进行实时交流,采取沟通协商、资源整合、功能互 补等方式发挥网络舆情治理的协同效应,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与有效性,提高治理成效,降低治理成本,进而构建良好的 网络舆情生态环境。面对网络舆情日益复杂的现状,政府认 识到由一元管控模式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转变的必要 性与重要性 多元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以政府主导为前提、法律规范为基础、行业监管为依托、行 业自律为保障、技术支持为辅助、公众监督为补充。但需要 注意的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并不必然会产生 协同效应,由于不同主体的治理能力存在差异、利益不完全 统一、行动偏好千差万别、网络舆情认知理念不同,且存在 互相转嫁责任的风险,反而会导致治理的碎片化,这启示我 国应当加快扫除协同障碍。 (未完待续。本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略)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7 天前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1%法则
(80/20 法 则)。他在研究中发现,意大利 80%的收入来自于 20%人口, 于是提出 80%的产出来自 20%的投入这个重要定律。后来, 这个定律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意指在任何特定群体 中,重要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因子则占多数,只要 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80/20 定律也被运用于内容生产领域,即 80%的内容是 由 20%的用户制造。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 作者介绍:张鸫,原中央机关网络舆情处长,人民日报 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乌镇数字文明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导师。 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 舆论传播的 100 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 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 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0 魔豆 | 5 页 | 168.54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原始微博法则
播力弱,所以无法覆盖全部谣言接收者。 美国学者泰勒、桑斯坦在著作《谣言》中提出,事实经 验的缺乏、情感和偏见导致了谣言的滋生、传播和影响力的 扩大。因为“谣言与相信谣言的人已有信念相吻合,并且能 够被这些人接受。一些人和群体倾向于接受特定谣言,因为 谣言与他们的一己私利相吻合,或与他们心目中的真相相 符”。因此,人们通常并不是中立地处理信息,其偏见会影 响他们对信息的反应,人们常以有偏见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 信息 作者介绍:张鸫,原中央机关网络舆情处长,人民日报 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乌镇数字文明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导师。 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 舆论传播的 100 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 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 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0 魔豆 | 9 页 | 474.62 KB | 3 月前3
共 29 条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