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引导的启示
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 引导的启示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全媒体探索” 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达 11.08 亿人,占全球网 民规模的比例超过 20%。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之一,中 国社交媒介用户已超 10 亿,超过 95%以上的移动用户通过移 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介。 在国内,既有以熟人关系为主的强连接社交媒介,如微 信、QQ 等;也有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弱关系社交媒介,如微 尤其当迷因戳中受众痛点,极易引发集体共鸣。迷因状态下, 现实中的种种情绪、心理等,会在虚拟的社交媒介中进行话 语场的叠加,以大众狂欢的形式表达集体宣泄,增加舆论引 导难度。 社交媒介内容生态中热搜的量化分析 以上分析显示,社交媒介中的内容生态多元且复杂,对 舆论生成和引导带来了深刻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内容生态特 质,本文将进行量化分析。(一)样本选取 本次研究选取了 2024 年 10 月 1 日到 10 2 日,“关晓彤短发造型”在小红书下午和晚上的 热搜榜中都位居前 10,讨论内容中有专业美妆博主发短发教 程,也有相关短发产品推荐。5.微博用户更关注“大事”,小红书更“亲民” 热搜态势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新要求图 2 和图 3 数据显示,小红书对社会民生的讨论内容最 多,且与另外两个平台有明显不同,这与小红书的“社区+ 电商”运营模式有关。小红书上发布的内容,大部分和消费 者衣食住行相关。反映在数据上,社会民生占了全部类别的0 魔豆 | 14 页 | 412.70 KB | 3 月前3【商务分享版】2024年上半年网络舆论观察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视频号“清博智能”观看直播回放清博研究院隶属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海内外全网公开数 据研究、智能语义分析、危机传播管理为支撑,全方位整合传统媒体、 门户网站、微博、微信、论坛、外媒等舆论信息矩阵,基于专业大数据 产品,向政务部门、企业、媒体和高校客户提供个性化智库服务。2023 年交付各类研究成果逾 35 万份,近年累计百份材料得到重要领导批示, 参与数十起突发事件的会商,为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方 务,以及模拟真实事件 的舆情演练训练。帮助大家在汹涌、复杂的舆论漩涡中,厘清症结,找 到有效管理、平复舆论的关键点。提升危机应对策略和技巧,改善现有 的危机管理系统。目录 引言 ...................................................................1 一、 舆论热词中的上半年 ........................ .......................... 2 (二) 经济复苏浪潮中,舆论关注各领域发展实效......................................2 (三) 文旅行业爆发式增长,舆论聚焦网红经济如何长红............................3 (四) 舆论聚焦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难点与痛点........................0 魔豆 | 16 页 | 1.02 MB | 1 年前32024年5月网络舆论安全风险研判
0 魔豆 | 13 页 | 915.87 KB | 1 年前3新时期下互联网“以舆扰法”现象研究报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 影响力日益增强。网络舆论不仅能够迅速传播信息,还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 影响公共政策乃至司法决策。然而,网络舆论有时也会干扰正常的司法程序,影 响司法公正。本报告旨在探讨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 议。 引言 近年来,多起司法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网络关注,网络舆论的介入使得这些案 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监督。一方面,网络舆论有助于揭露司法腐败,促进司 法腐败,促进司 法透明;另一方面,过度的网络舆论干预也可能给司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但不 限于司法独立性的削弱、司法程序的干扰以及司法公正性的受损。 一、互联网舆情对法律的干扰已形成常见情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在这个信息高速 流动的时代,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意见、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随 着网络舆情的发酵和扩散,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舆情干扰正常法律,给 分子通过网络舆论的煽动, 制造了大量的谣言和假新闻,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产生了误解,严重扰 乱了社会秩序和正常的法律程序。 这种干扰法律的行为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舆情干扰法律,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必 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和管理,保障社会稳定和公正。 二、不法分子已学会并善于利用互联网舆论扰乱社会秩序0 魔豆 | 5 页 | 205.25 KB | 4 月前3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
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 文章转载于天府新论 ,作者陈鹏宇 摘 要: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模式从管制型向多元治理转型。智能传播 时代来临,推动网络舆论信息生成和传播机制的颠覆性再造,失真舆情和情感动员类舆情频发,网络舆情泛道德 化、舆情突变风险增加。现有的多元治理模式长期将重心置于责任主体一侧,无前提地直接分配公私主体责任, 存在治理精细度、 情“三阶段”治理需求差异,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推动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舆情协同应对机制、权利救济 行政裁决制度,实现网络舆情的全过程、精细化治理。 关键词: 网络舆情治理 社交媒体平台 阶段化治理 舆情引导机制 舆情协同应对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舆情治理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 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完善舆论引导机制 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在智能传播时代,数字技术深度介入网络舆论场域,深刻地重塑和再造了信息的生成和 传播方式。一方面,互联网为广大网络使用者提供了宽松和自由的表达空间,网络舆论在公权力监督、灾害互助 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乱象丛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信息获取和网络 表达的便捷性,加剧了拟态环境中“沉默的螺0 魔豆 | 9 页 | 608.07 KB | 2 月前3网络舆情的形成与管理
种重要渠道。本文作者试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的本 质与规律,旨在为有关部门或个人提供一些参考帮助。 1.网络舆情的多维本质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 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 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较强影 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传统观念中存在一种明显的认 知误区,即将网络舆情简单归类为危机公关的一部分或是传 发生期,某一事件引发公众关注,成为舆论焦点;在扩散期, 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迅速扩散,形成讨论氛围,不同立场的网 民发表意见,形成多元声音;随着讨论深入,舆论逐渐形成 主流观点;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网民的“注意力”转移, 促使网络舆情逐渐消退。 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极化和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移情 心理、质疑探究心理、自我实现心理、竞争心理和交流心理等多种心理机制影响着“舆论场”的风向与规模。例如,群体 理体系,是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框架。 3.1 政府监管与引导策略 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肩负着首要责任,需要兼顾依法 管理和舆论引导的双重职能。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法律法 规,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另一方面,也需要增强信息透明度,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疏导社会情绪。 依法管理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核心手段。“舆情三同步原则“强调”依法回应、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个方面的有 机结合。依法回应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舆情事件,提200 魔豆 | 10 页 | 305.67 KB | 2 月前3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
内心 的诉求。然而,如何甄别这些内容,判定其是否构成舆情, 以及怎样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已然成为政府和社会面临的 重大课题。处理得宜,将为政府与群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助力精准洞察民情、科学引导民情、有效疏导民情;反之, 若处理失当,则极有可能诱发真正的舆情危机,给社会稳定 带来冲击。 一、民情与舆情:概念之辨 舆情,从学术视角而言,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围 绕具有中介性质的社会事件,民众针对社会管理者等客体, 一些地方因对群众在网络上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删帖 等不当处理方式,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进而引发群体 性抗议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与政府形象。政府失去了 通过网络这一便捷渠道了解民情、引导民情、疏导民情的绝 佳机会,无法依据民众的意见对政策进行调整优化,对工作 进行改进完善,这无疑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三、放纵不管:引发舆情危机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传播的快速性,这使得信息能够在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传播的快速性,这使得信息能够在 瞬间跨越地域界限,广泛扩散。若对网络上反映民声、民情、 民生的问题完全忽视和放任自流,同样会引发严重后果。当 一些负面信息、不实信息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且未能及时 得到纠正与引导时,极易引发民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部分 别有用心之人可能会利用这些问题,断章取义、歪曲事实, 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混乱,从而导致舆情发酵失控,对社会 稳定构成威胁。 以食品安全领域为例,一些谣言声称某知名品牌食品含300 魔豆 | 6 页 | 200.11 KB | 1 月前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九)
关信息,使模型推理过程出现偏差。提示注入攻 击形式多 种:直接提示注入是指直接向模型输入恶意指令,引发意外 或有害的行为;间接提示注入是将恶意指令注入到可能被模 型检索或训练的文档中,从而间接地控制或引导模型。注入 攻击是大模型与外部数据、API 或其他敏感系统的交互往往 面临投毒攻击,被注入错误参数、恶意代码和恶意命令等。大模型一旦被恶意攻击,其关联业务面临整体失效风险,威 胁以其为基础构建的应用生态,尤其是在政治、军事、金融、 的 ChatGPT、谷 歌的 Bard、Anthropic 的 Claude 2 以及 Meta 的 LLaMA-2 都无一幸免。研究人员发现一个 Suffix,它是一系列精心构 造的提示词,会引导大模型一步一步地接触自身安全性机制, 从而生成危险言论。例如,当被询问“如何窃取他人身份” 时,聊天机器人在打开“Add adversarial suffix”前后的输出 结果截然不同。大模型 内容输出且十分详 细。此外,聊天机器人会被诱导写出“如何制造原子弹”“如 何发布危险社交文章”“如何窃取慈善机构钱财”等信息。 [2]对抗性攻击会导致社会工程和舆论操控问题,攻击者可 操纵大模型输出,制造虚假信息,影响公共舆论,或者推动 特定议题。[3]例如,在缺乏人工监督时会出现无法预测的 行为模式,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编写人类毁灭性计划。 后门攻击通过在训练数据中植入特殊的输入输出,进而0 魔豆 | 7 页 | 208.35 KB | 3 月前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二)
需要看到, ChatGPT 等在短时间积聚起庞大活跃的全球用户群体,正给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行为观念带来重大影响。但是, 这种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媒介,也存在虚假信息泛 滥、干扰舆论导向、挑动价值对立、传播不良内容等伴生风 险,就像一头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灰犀牛。2023 年 5 月,Gartner 发布法律和合规领导者必须评估的 ChatGPT 风险报告并指 出,ChatGPT 它说:不对, 清华大学的校歌歌词是“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它马 上回答:我错了,清华大学校歌是“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后面又自己随意编写下去。[3] 可以想象,不良企图者可以通过引导引导或误导,让生 成式 AI 自信起来,编写出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的虚假 信息,而这些信息回被当作权威信息大肆传播,查证难度极 高。例如,2023 年 5 月甘肃平凉市警方破获一起利用 ChatGPT0 魔豆 | 4 页 | 153.65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51%法则
”逐渐向 BAT 集中,有的最终孤独终老,无疑会对市场创新产生消极影响。 舆论的聚化。网络舆论场也存在 51%法则。网络舆论是 不断演化的,针对一个热点事件,不同舆论观点经过交互碰 撞,会逐渐汇聚成为某个多数意见,基本上“不是东风压倒 下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形成多元意见均匀分布的情况 很少。也就是说,舆论意见在演化过程中会慢慢趋于一致, 形成一个多数意见,产生单极聚化现象。 单 单极聚化是群体意见演化的重要方向,表现为对某一事件的某类意见超过 50%,就非常容易发生聚化现象,甚至裹 挟持不同意见者。在一个舆论事件中,如果持某类观点的舆 论声量超过半数,就意味着舆论围绕某一事件的讨论达成基 本一致意见,形成单极聚化。如这类基本统一意见是消极观 点,是很不利的,往往导致舆论危机发生。如果这类基本统 一意见是积极观点,则是很有利的,提供了一个放大宣传的 契机。2017 年 11 月,《新京报》旗下的《局面》专访栏目陆 秋莲与江歌 的室友刘鑫的专访视频,顿时一片哗然,舆论一边倒地指责 刘鑫。 学者研究认为,除了单极聚化,网络舆论演化过程还存 在其他情况。一是网络舆论演化过程形成意见截然对立的两 种观点,网民形成不同意见阵营,进行舆论争论交锋,导致 两极分化。如,网上不时出现的“左右之争”。此时,调和 对立意见,引导舆论共识,难度非常大。二是网络舆论演化 过程形成多种不同意见,人们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0 魔豆 | 5 页 | 167.21 KB | 3 月前3
共 35 条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