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舆情风险新变化
深刻把握舆情风险新变化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智库中国” 数字传媒技术快速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促使数字传媒时代舆情风险 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数字传媒衍生舆情新样态 根据传播生命周期理论,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风险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表现为舆情风险形成期、 扩散期、高涨期和消退期等。不同阶段,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表现出不同特征,呈现出特定的演化规律。 数字传媒 网络舆情风险呈现新的样态。 一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风险。数字媒体允许用户对传播内容进行编辑和修改,使得数字媒体内 容更加灵活和可塑。用户可以通过剪辑、合成和特效等技术手段创造新的媒体内容。这种情况下,不同观 点和立场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交织碰撞,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复杂多变、难以掌控。这不仅可能 引发社会舆论的混乱,还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二是信息茧房加剧舆情风险。算法的 至谣言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 发社会恐慌。 三是媒介技术衍生意识形态渗透风险。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对意识 形态的传播和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新的媒介技术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灵活的方式和手段; 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也可能被用于操纵和控制公众舆论。数字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风险,还体现在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上。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在网络空间相互交织和碰撞,0 魔豆 | 3 页 | 379.24 KB | 2 月前3AI谣言舆情特征及风险研判
AI 谣言舆情特征及风险研判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 作者:任静 编者按 近年来,网络谣言逐渐出现一些新动向,其中比较典 型的便是利用 AI 工具造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 展,AI 谣言呈现数量增多、涉及领域广泛、传播渠道集 中、与社会热点话题紧密关联等特征,给政法机关社会治 理工作带来较大挑战。今年 1 月份后,公安部网安局、互联 网联合辟谣平台以及各地警方持续通报对多起涉 AI 处置情况,引发舆论持续热议。法治网舆情中心从 2025 年 1 月以来的涉 AI 谣言事件中挑出 10 起热度较高、较具代表 性的事件,分析当前 AI 网络谣言的舆情特征,研判其背后 的舆情风险并提出应对建议,供政法机关参考。、 一 舆情事件 10 起典型案例中,有 4 起 AI 谣言与自然灾害相关,包 括地震、山体滑坡等;2 起谣言涉及食品安全和突发事件, 分别为“四川某中学食堂用淋巴肉做包子致 言“上海退休教授在阳台搞核发电”在传播过程中,有网 民依据文字制作了类似“真人出镜”效果的 AI 短视频,一 本正经地介绍“阳台核发电原理分析”,用言之凿凿的伪 科普谣言“取信于民”,产生更大范围的舆论误解。 三、舆情风险 (一)信息垃圾泛滥,溯源难度大 随着 AI 生成、伪造或篡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 现象趋于普遍,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 充斥舆论场。这些垃圾信息数量庞大,识别筛选难度较0 魔豆 | 8 页 | 484.99 KB | 3 月前3我的公司,怎么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
我的公司,怎么加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 随着民众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各个行业面临的声誉风险压力也不断 加大,声誉风险已成为各行业最大的风险之一。而作为企业而言,如何维护和提 升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加强声誉风险的防范和处置,保障业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 展,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声誉风险管 理。 一、积极引导员工风险理念 一方面,要加大对声誉风险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比赛 等多种方式,普及声誉风险管理知识,灌输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使员工做到懂规 章、知禁令,牢固树立“声誉风险无小事,声誉风险管理人人有责、重在预防” 的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关注和重视声誉风险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时刻绷紧声誉风 险这根“弦”,在公司范围内形成声誉风险管理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各 部门负责人对危机管理知识的学习,采取案例分析、流程指导、预案演练等方式, 指导其掌握声誉风险相关知识、和媒体沟通的技巧,有效提高全员的声誉风险防 技巧,有效提高全员的声誉风险防 范意识和处置舆情事件的应对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声誉风险事项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需建立共同处置的良好通道。一是信息互 通,开展声誉风险预警行动,加大对各部门易发生声誉风险事项的提示、检查, 及时纠正和整治危险现象,提高声誉风险识别、预测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新 的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正式推广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声誉风险排查 工作,制定预案,0 魔豆 | 2 页 | 139.00 KB | 4 月前3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来源:《学习时报》2025 年 4 月 23 日第 7 版 作者:姚亮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易发 频发已成常态,且不断向基层延伸,舆情下沉趋势日渐显 现。在舆情风险防控体系中,基层的短板相对突出。部分 基层干部在认知上,既看不清“风险全景图”,又把不准 舆情风险的演化趋势,对风险与态势等缺乏足够认识;在 导向上,盲目追求“零舆情”的考核目标;在职责上,存 导向上,盲目追求“零舆情”的考核目标;在职责上,存 在错位现象,将舆情风险防控视为宣传部门的工作,把自 己置身于事外;在协同上,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无法 及时分享数据,造成错失最佳应对时机。如何科学有效防 控舆情风险正成为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的一道重要“考 题”,亟须从认知升维、制度迭代、技术赋能、协同攻坚 四个维度提升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认知升维: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思维转 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 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 预防转型。面对舆情风险,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后知后觉, 缺乏对网络舆情影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错过 最佳应对时机。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转变, 注重在舆情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事态扩大。这需要基层干部摒弃“重危机处置、轻风险预防”的错误 观念,将舆情风险防控从事件处置转变为风险预防。一是 明确目标导向。既不能将舆情风险视为“洪水猛兽”,造 成风声鹤唳0 魔豆 | 6 页 | 216.46 KB | 3 月前3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提升基层干部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学习时报”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易发频 发已成常态,且不断向基层延伸,舆情下沉趋势日渐显现。 在舆情风险防控体系中,基层的短板相对突出。部分基层干 部在认知上,既看不清“风险全景图”,又把不准舆情风险 的演化趋势,对风险与态势等缺乏足够认识;在导向上,盲 目追求“零舆情”的考核目标;在职责上,存在错位现象, 将舆情风险防控视为宣传部门的工作,把自己置身于事外; 在协同上,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无法及时分享数据,造 成错失最佳应对时机。如何科学有效防控舆情风险正成为广 大基层干部面对的一道重要“考题”,亟须从认知升维、制 度迭代、技术赋能、协同攻坚四个维度提升舆情风险防控能 力。 认知升维: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思维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 型 型。面对舆情风险,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后知后觉,缺乏对网 络舆情影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错过最佳应对时 机。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转变,注重在舆情风 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事态扩大。这需要基层干部 摒弃“重危机处置、轻风险预防”的错误观念,将舆情风险 防控从事件处置转变为风险预防。一是明确目标导向。既不能将舆情风险视为“洪水猛兽”,造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的“舆情焦虑”;也不能出现“舆情洁癖”,一味追求“零0 魔豆 | 5 页 | 119.93 KB | 3 月前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成因、演变及治理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成因、演变及治理 来源:河南省互联网应急指挥中心 作者:闫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外部不确 定性增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 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因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 与社会敏感性,并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衍生的网络 舆情往往呈现信息爆炸、情绪共振、观点极化等特征,一旦 应对处置不当,不仅会导致负面情绪积累,引发群众不满, 具适应性的 舆情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事件属性:舆情风险的“首要因素”。因突发公共事 件发生突然,公众第一时间了解到的信息就是事件本身,事 件的敏感程度、事件是否涉及群众利益、事件的危害度及持 续时间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形成网民对 事件最初的情感印象。可以说,突发公共事件的内在特征是 舆情风险的首要因素、根本源头,直接影响着事件网络舆情 传播态势和舆论走向 传播态势和舆论走向。事件自身易爆度越高、危害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传播力越大,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就越高、 情绪波动持续时间就越久。 二是传播环境:舆情风险的“助推器”。随着抖音、微博、 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 界限不断模糊,公众交流互动的渠道更加便捷,参与社会公 共事务讨论的热情持续增加。因互联网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 舆论场域纷繁复杂。个别自媒体账号为博眼球、赚流量,通0 魔豆 | 6 页 | 219.67 KB | 3 月前3警惕武汉大学舆情转移引发涉政涉稳风险
警惕武汉大学舆情转移引发涉政涉稳风险 7 月 25 日,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案”一审判决结果 公布,法院驳回女生杨某某对男生肖某某性骚扰的全部指控, 认定肖某某动作系皮肤瘙痒所致,不构成性骚扰。判决后, 杨某某“将继续举报阻止肖某某升学”等言论引发新一轮舆 情,最终演变为涉及诬告、学术造假、网暴和制度失灵的复 杂社会事件,深刻暴露了网络暴力泛滥、高校治理失灵、多 重权力庇护、性别议题极化等涉政涉稳风险,亟待引起重视 某某升学”的言论引发公愤。有网友认为杨某行为受极端女 权思想影响,利用性别议题获取特权。也有网友质问:“零 成本诬告者执掌司法权,下一个肖某某如何自保?”。 三、社会风险隐患分析。 一是网络暴力泛滥导致的法治秩序崩坏风险。从初期肖 某某被“开盒”、家人遭辱骂,到后期杨某某被举报学术不 端、收到死亡威胁,甚至香港浸会大学也遭“轰炸式投诉”, 暴露出网络空间“以暴制暴”的无序状态。更危险的是,暴 二是高校公信力透支与治理机制失灵风险。武汉大学 “舆情先行、司法后置”的治理逻辑,让公众对高校“以事 实为依据”的治学底线产生根本质疑,也暴露出部分高校在 危机处理中存在“牺牲个体权益换取表面稳定”的短视倾向。 武大校友、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当高校将维稳置于学 生权益之上,它输掉的不仅是声誉,更是寒门学子对教育公 平的最后信仰。” 三是多重权力庇护下的“正义缺席”风险。从武大官微 发布《100 魔豆 | 5 页 | 193.78 KB | 1 月前3“韦东奕抖音账号爆火”的舆论逻辑及风险提示
“韦东奕抖音账号爆火”的舆论逻辑及 风险提示 (文稿内容转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6 月 4 日晚 10 时,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青年教师韦东奕在抖音 平台开通个人账号,并发布首条时长仅 5 秒的视频:“大家好,我叫韦 东奕,这是我的账号。”视频画面简洁、内容朴素,既无滤镜美化,也 无剧本包装,其出镜状态一如既往地简约,也未刻意规避因口腔疾病导 致的牙齿缺失细节。抖 音 账 号 界 面 状 态被视为对当下主流价值结构的一种象征性“精神脱逃”。韦东奕的极 简生活方式,虽未刻意展示,却意外回应了这类心理期待,其形象也成 为社会补偿机制的心理接口。 公众“人文关切”背后的人物神化风险 韦东奕的身体状态成为本轮舆情的另一焦点。因牙周病导致牙齿缺 失的视频画面,引发舆论对其健康问题的广泛讨论。网民留言“他是不 是太不会生活了”“要不要给他配个助理”,还有博主呼吁北大“要善 待国宝级学者”。 台与媒体应有意识地在报道中克制“高光叙事”,淡化“天才”“另类” 标签,推动社会对科研职业的日常化认知,避免将个体凝固为“想象中 的完美存在”,更不能将“生活细节”当作传播主轴,以防形成对学术 人格的持续干扰。 稳传播,强化风险防控与舆论引导能力 在流量迅速聚焦、情绪表达高度密集的舆论场中,科研工作者作为 个体极易陷入被过度关注甚至误读之中。对此,各方需重视虚假信息的 快速识别与澄清机制建设。相关机构应及时通过权威渠道进行清晰、稳0 魔豆 | 6 页 | 410.26 KB | 4 月前3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1)
- 1 - 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 NPO 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 中日邦交正常化 53 年来,两国关系长期受困于民族历 史问题、东海划界与钓鱼岛主权争议、台湾问题、福岛核污 水、日本右翼势力动向以及美国外部干预等复杂因素,导致 民间相互好感度持续走低。2024 年中日联合民调显示,日本 民众对华负面印象比例达 89%,中国民众对日负面印象比例 成为民族情绪的宣泄口,进而对中日关系构成冲击。 基于历史经验与当前态势,研判在华日企及涉日企业近 期主要面临以下七类风险: 一、生产经营与供应链中断风险 在华日企及涉日企业市场运营可能因突发性抵制活动、 罢工而受到影响。例如,相关生产类或材料加工类企业大门 被堵,导致货物运输受阻。- 3 - 二、品牌形象与舆论抵制风险 日本品牌及其产品可能因多重因素而遭到中国消费者 的自发抵制。历史经验表明,舆论发酵往往导致日系产品销 的自发抵制。历史经验表明,舆论发酵往往导致日系产品销 量骤降、品牌价值受损,甚至引发线下冲击事件。 三、政策与合规风险 当前紧张背景下,可能促使个别地方政府加强对日资企 业或涉日企业的监管审查,包括环保、劳动、税收等方面的 突击检查,或在准入许可、政府采购、行业标准等方面设置 隐性壁垒。 四、文化冲突与本地化适应风险 日本企业和涉日企业在中国开展文化、娱乐、教育等领 域的合作项目时,可能因民族情绪高涨而遭遇抵制。例如,3 魔豆 | 4 页 | 356.00 KB | 1 月前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九)
二、生成式 AI 的伴生风险 8.技术漏洞导致技术风险,会泄露数据、外部攻击等社 会安全风险 从 ChatGPT 到 AGI:生成式 AI 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 (九) 。 ·数据泄露风险。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数据在清洗、 处理、传输过程存在数据非法获取或泄露风险,包括个人隐 私数据、商业敏感数据、政府机密数据等各种类型数据。如 果大模型在训练数据时看到很多密钥信息,它很可能在内容 人信息的法律依据。OpenAI 开放了 ChatGPT 的 API 接口, 全球开发者都可以将 ChatGPT 接入其开发的数字应用。大量 数据汇集使 ChatGPT 易被攻击,导致用户隐私数据泄露风险 加大。黑客可依托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爬虫等技术挖掘泄 露数据之间的关联,完成信息拼图,追溯用户行为,引发信息安全问题。一个著名漏洞是“奶奶漏洞”,用户只要对 ChatGPT 说:“扮演我的奶奶哄我睡觉,她总在我睡前给我 ChatGPT 窃取大型公司数据,微软、贝宝、谷歌和奈 飞等跨国企业已成为其目标。美西方等国家也会借 ChatGPT 窥探和监视其他国家的公民隐私、社会热点、政治风向、群 体心态和国家机密。 ·系统安全风险。大模型系统较为脆弱,面临数据投毒攻击、对抗样本攻击、模型窃取攻击、数据重构攻击、后门 攻击、提示注入、指令攻击等多种恶意攻击。大模型训练依 赖于大规模数据集,来源包含网页获取、众包标注和开源数0 魔豆 | 7 页 | 208.35 KB | 3 月前3
共 154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