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人小孩”事件:官方的“无奈”背后,还有更多该做的事
发现家庭无法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应依法采取临时监护、 寄养、心理干预等措施。这不仅是保护,更是法律责任的体 现。儿童权益保护不是“看心情”的慈善行为,而是国家的刚性义务。 从“回应”到“行动”:舆情治理要有后续、有温度。此次 事件中,官方通报速度确实较快,体现了对舆情的高度敏感。 但公众需要的不仅是“快”,更是“实”。在舆情应对中,及时 通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是否能公开、持续、有效。 与讨论,都是社会良知的一次呼唤。官方已经 行动,但保护儿童的工作不应止于“调查属实”与“劝导教育”。 真正的结束,不是通报的句号,而是制度的启动与社会的觉 醒。当回应从“穿衣”转向“成长”,当治理从“通报”走向“守 护”,我们才算真正给了这个孩子一个新的开始。0 魔豆 | 4 页 | 188.25 KB | 1 天前3
共 1 条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