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
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 一、案件简要回顾 田永明强奸其嫂赵某某未遂后,因担心事发,于2002年持刀行凶,致见义勇为者刘铭富当场死亡 赵某某轻伤。此后潜逃20年,2022年被捕。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田永明死刑,缓期两年执 行。2025年7月22 “ ” 日,云南省高院二审开庭,检方建议维持死缓,被告仍以 自己也是受害者 为辩 “ ” 词,声称赵某某 推其上刀 死缓是否过于宽纵? 案件性质极其恶劣:被告因性侵未遂而行凶杀人,且目标是完全无辜、为他人出手相救的见义勇 为者。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报复与极端恶劣社会影响,按通常刑事司法实践,理应处以死刑立即执行 “ ” 社会期望与司法裁量的落差:在网络舆论中, 死缓太轻 的呼声极高,许多网民认为此案完全符 “ ” 合 罪行极其严重,民愤极大 的死刑适用标准。受害者家属明确表示难以接受死缓判决,并呼吁 ” 公众担心,若此类辩解被过多引用,可能在社会中误导 为罪行寻找借口 的舆论。 3. “ ” 是否存在 过度宽容 的司法倾向? “ ” “ ” 近年来一些重大恶性案件频现 死缓判决 ,舆论普遍担心 宽缓化倾向 削弱法律震慑力。若本案 最终维持死缓,可能进一步损害司法公信。 三、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1. 法律层面的依据 “ ” 从严格的民法逻辑看, 因他人行为受益者110 魔豆 | 4 页 | 12.69 KB | 3 月前3网信办调查瑞士卷事件
网信办调查瑞士卷事件,对立情绪不应当继续激化 近期,抖音一博主@孙菲菲(粉丝:5.8 万)发布一则视 频,视频中,一盒瑞士卷 8 个,女儿吃了 2 个,儿子吃了 2 个,丈夫吃了 2 个,博主认为剩下 2 个该自己吃,没想到蛋 糕还没进嘴里,遭到丈夫的一顿教训。该视频迅速引发舆论 广泛关注。 11 月 4 日至 11 月 6 日,各大平台均出现大量相关话题 讨论。如在微博平台上,#律师谈宝妈吃瑞士卷被疑剧本## 动价值、女性权益等话题展开讨论,还有网民质疑该视频系 博主摆拍。对此,博主在 11 月 3 日发文称,视频是真实的, 但因为“负能量太多”,目前已经把视频删除。据红星新闻 11 月 5 日报道,浙江金华市委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对博主所述瑞士卷事件进行 核实调查。 舆论观点: 媒体&律师观点: 红星新闻:无论事件性质如何,旁人都不妨把它当成一 段网络“花絮”看待就好。正应了这句话,一旦把“花絮” 大象新闻: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和睦相 处,挑动男女对立的话题就不应该成为热议。一件小事,让 网络言论掉入陷阱,搞非此即彼的对立,却能常霸热搜,社 会各方面都应该对此进行反思。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司法实务当中,相关 人员摆拍发布的视频内容为虚假编造,视频涉嫌造谣传谣的 案例并不鲜见。此类信息容易误导群众,挑起公众情绪对立, 扰乱社会秩序,对网络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违法行为人会被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0 魔豆 | 6 页 | 236.05 KB | 11 月前3判决书写错刑期男子出狱后重新被羁押,司法公信力引质疑
判决书写错刑期男子出狱后重新被羁押,司法公信力引质疑 10 月 30 日,据红星新闻报道,2022 年,卫某某因犯敲 诈勒索罪和虚假诉讼罪被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法院判处有期 徒刑 4 年。然而,2021 年 1 月被刑拘的卫某某,判决书却把 他的刑期开始时间写成了 2020 年 1 月。原本应于 2025 年才 能被释放的他,在 2024 年 1 月出狱。2024 年 10 月 12 日, 错 是一个明显的工作失误,相关人员要承担一定责任。但司法 机关发现错误后进行纠正,当事人少执行的一年刑期肯定还 是要重新执行。根据《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因过 失导致诉讼、执行文书内容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警 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但法院内部追责和当事人继续服 刑没有关联。 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航远律师:这类司法错误, 应该通过相关程序进行纠正,相关人员要承担责任,但当事 三是该事件引发了网民对司法公正的担忧,他们认为如 果判决书都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那么人们对司法系统的 信任可能会受到影响。大家会质疑司法程序的严谨性和公正 性,担心类似的错误可能会发生在其他案件中。 四是有网民关心事件的后续发展,包括法院如何纠正错 误、是否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男子的权益如何保障等 问题。 研判分析 “判决书写错刑期男子出狱后重新被羁押”事件对司法、 社会和涉事男0 魔豆 | 7 页 | 368.73 KB | 11 月前3甘肃庆阳“校服维权”事件:从网络发声到司法纠偏的争议与反思
子校服起球褪色,到拍抖音维权遭行政拘留,再到经历离婚、 失业、确诊抑郁症,最后二审改判等经历,引发关注。 二、舆论聚焦 (一)媒体观点:在司法纠偏与权利边界中寻找平衡 肯定司法对程序正义的坚守。有观点认为,二审法院以 “程序违法、事实证据不足”撤销原处罚,体现了司法对执法 行为的监督与纠偏,彰显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改判不仅为 邓建国的权利提供了救济,更对基层执法形成了规范警示。 经历了漫长的 疑,这一“家长维权”的叙事迅速引发共鸣。警方以“寻衅滋事” 作出行政拘留处罚后,事件从“民生纠纷”升级为“执法争议”, 网民对“普通人是否有权网络发声”“执法是否过度”的讨论急 剧升温。直至二审法院改判,司法对执法行为的纠偏引发主 流媒体深度解读,推动舆情从情绪化宣泄转向对“权利边界”“程序正义”的理性探讨。 (二)引发公众对权力滥用的质疑 事件中,警方的行政拘留决定与法院二审改判形成鲜明 对比 (一)执法部门:严守法律边界,强化程序正义 警方因“程序违法、事实证据不足”被改判,警示执法部 门必须明确“合理监督”与“违法滋事”的法律界限。在处理公 民表达行为时,应严格依据法律条文,避免以“维稳”为由压制正当诉求,确保每一项处罚都经得起司法检验。 (二)基层单位:畅通维权渠道,避免矛盾升级 学校对校服质量质疑回应滞后、教育部门处理诉求低效, 是事件升级的重要原因。基层单位需整顿维权渠道,建立“诉0 魔豆 | 6 页 | 248.25 KB | 2 月前3中国科学报:考生究竟在信张雪峰什么
中国科学报:考生究竟在信张雪峰什么 (文稿转自中国科学报) 6 月 2 日,考研培训教师张雪峰在直播结束时发表“告 别宣言”,宣布暂停直播两个月,也可能是长期停播。他直 言“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并含泪向考生、家长鞠躬。随即, 有不少支持者表达了不舍之情。 2016 年 6 月,张雪峰凭借《七分钟解读 34 所“985”高 校》走红网络。之后他从北京转战苏州,被考生、家长奉为 圭臬。 峰”?不,其实有一个关键路径被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即对一个人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的预期与规划。 信以张雪峰为代表的志愿填报机构,还是以学校为代表 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背后是两套逻辑。 信志愿填报机构,是一个短平快的操作。“12 年学习,2 天高考,2 小时定志愿”是中国考生的常态,信志愿填报机 构的好处在于快速决策,坏处在于弱化考生的兴趣、个性, 看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本质上是分分必较的博弈。 看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本质上是分分必较的博弈。 又有多少迷茫的考生、家长走进志愿填报机构时,撂下一句话“不挑学校、专业,只要就业好,去这个分数够得着的最 好的大学”。 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长大后, 你想做什么”是每个孩子接受过的最朴素的职业生涯规划教 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劣势 在于过程繁杂,但其本质上是明心见性、去功利化地作选择。 当一个人明确了职业目标、人生奋斗的方向,他的自驱力将0 魔豆 | 3 页 | 114.64 KB | 4 月前3“烂尾楼可退房退款”助力公众信心重建——司法回应社会关切的启示
“烂尾楼可退房退款”助力公众信心重建— —司法回应社会关切的启示 2025 年 6 月 25 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连云港 和珠海两地接连出现法院判决支持烂尾楼购房者退房退款, 开发商需退还购房者已支付款项并承担未清偿房贷本息的 案例。 7 月 23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执行异议之 诉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明确支持烂尾楼购房者返还 房款,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排除执行,发放楼盘预售资金 苏省盐城 市一起烂尾楼纠纷案,最终判决是开发商返还首付并向购房 者支付违约金,并承担购房者已还和未还的购房贷款。 从地方法院的判决行为到最高法的《解释》出台,这系 列司法动向,引发舆论长期且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司法明确购房者权益,回应社会长期痛点 《解释》的出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过去两年,随 着部分房企暴雷、项目停工,烂尾楼问题在全国多地爆发, 据大象新闻报道,有专业机构测算,我国烂尾楼数量在 权利的保障,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落实。司法机关以 制度化方式回应舆论关切,展现出“让法律成为弱者的盾” 的价值导向。 从舆情表现看,媒体报道与法律界解读普遍正面,认为 这是“司法为民”的生动体现,更有网民表示“终于有人为 民做主了”,对提振购房信心和稳定社会预期具有积极意义。 现实难题依然存在:执行难与资金回流是关键 舆论同时也关注到,《解释》虽为司法维权打开通道, 但实际执行仍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部分房企已进入破产0 魔豆 | 4 页 | 89.87 KB | 12 天前3释永信与游本昌:宗教再塑造的意识形态分析
释永信与游本昌:宗教再塑造的意识形态分析 一、事件背景及思想领域影响概述 近年来,宗教领域管理持续强化,社会舆论也对宗教组织及 其代表人物的公信力提出更多拷问。以释永信事件为代表的典型 人物“人设崩塌”,使原本神秘、道德化的宗教形象大幅受损, 激发了民众对宗教体系的批判性思维。同时,近期著名表演艺术 家游本昌 90 岁高龄申请入党的事件,引发广泛讨论,成为反向 引导信仰方向转型的重要舆情节点。 佐证。 二、宗教神话破裂:释永信事件的意识形态价值 1. 打破宗教“神职道德化”迷思 释永信作为佛教界标志性人物,长年塑造出“文化大和尚” “少林 CEO”等形象,但其被举报涉及权钱交易、私生活混乱等 问题,在媒体曝光后广泛传播。这一事件对信仰群众心理造成巨 大冲击,使公众开始怀疑宗教体系“德行高地”的正当性基础。 舆情反馈显示,“和尚都如此,宗教何以立信”成为广泛共 识,打破了宗教形象神圣化的心理壳层。2 性系统。 这一认知瓦解,有助于推动群众对党政组织体系的功能性信 任替代宗教性幻想依附。 三、榜样引导:游本昌入党的舆论积极效应 1. 从信佛到信党:信仰重建的正面典型 游本昌因在影视中饰演“济公”而广受欢迎,其本人亦在公 开场合表达过佛教情结。然而,2025 年 7 月,他正式加入中国 共产党,公开表态“过去信佛,如今信党”。此举引发媒体和社 交网络广泛关注与赞誉,被广大网民解读为“一位艺术家精神皈0 魔豆 | 4 页 | 157.56 KB | 2 月前3学信网显示结业错失月薪4万工作引舆论热议
学信网显示结业错失月薪 4 万工作引舆论热议 近日,此前备受关注的“学信网显示结业女子错失高薪 工作案”迎来最新进展。据此前报道,卢女士称自己在 2002 年本科毕业时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学信网 却显示为结业。这一信息差异导致她错失了月薪 4 万多的工 作机会。卢女士将母校诉至法庭,法院一审判决校方需在 60 日内重新处理其修改学信网信息的申请并予以书面答复,二 审维持原判。然而,在判决生效后的 审维持原判。然而,在判决生效后的 60 日内,校方仍以未 达到毕业学分要求等理由拒绝将学信网的结业状态改为毕 业。 数据分析 趋势图 根据百章舆情监测系统显示,10 月 24 日 11 时至 10 月 23 日 16 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 2 千余条。据 监测数据,微博#学信网结业错失工作高校拒改学历#和#学 信网显示结业错失工作案迎新进展#两个话题登上热搜榜第 一位和第六位,从而带动该事件在今日 一位和第六位,从而带动该事件在今日 15 时达到讨论峰值 点,舆情还在持续发酵中。平台占比图 从信息来源看,微博是该事件讨论的主要阵地,占比 81.36%,其次是微信和 APP 信息。 情感倾向占比图 从情感倾向来看,以谴责学校拒改学历的负面信息为主, 占比 68.27%;其次中性信息,占比 31.21%;正面信息较少, 占比 0.52%。词云图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拒改学历”“错失工作”“结 业0 魔豆 | 5 页 | 251.69 KB | 1 年前3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事件的舆情分析报告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事件的舆情分析报 告 1 舆情起源与传播特征 2025年7月26日,多家自媒体爆料称少林寺方丈 “ ” 释永信 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该消息迅速在全 网发酵。据多个交叉信源显示,释永信自7月24 日清晨6点58分更新最后一条微博后,其日均发 文1.5条、拥有87万粉丝的社交账号陷入异常停 更状态。这一突发消息在24小时内冲上多个主流 平台热搜榜单,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旧闻新炒 特征。网 民在讨论中大量关联释永信既往争议事件,主要 包括:2015 “ ” 年 释正义 实名举报的双重户籍、 私生女传闻;2022年少林寺关联公司以4.52亿元 竞得郑州商业用地引发的商业扩张争议;以及 “身披16 ” “ 万元金丝袈裟 、 少林寺名下15辆豪 ” 车 等象征性事件。这些历史争议点在新舆情事 件中形成叠加效应,强化了公众对释永信商业行 为的负面认知。 2 网民核心观点分析(负面立场) 网民核心观点分析(负面立场) 2.1 对宗教商业化的批判 “佛门CEO”的商业转型争议成为网民抨击焦点。 大量批评指向释永信执掌少林寺26年期间的商业 化运作:从门票收入(年入约4000万元)、香火 与文创产品(年入超亿元),到海外文化中心 (覆盖50余国)、商标注册(超700个)以及 2022年引争议的4.52亿元郑州购地事件。网民直“ 指 当门票明码标价、地产取代禅房、方丈变身 CEO,袈裟包裹的究竟是修行者的虔诚,还是资110 魔豆 | 10 页 | 16.13 KB | 2 月前3释永信事件:十年前调查失职的体制性反思
释永信事件:十年前调查失职的体制性反思 `权力包庇·证据湮灭·制度漏洞` 一、核心矛盾:2025年通报对2015年调查结论 的全面否定 2025年官方通报(少林寺管理处2025年7月27日 发布): - “ 私生活问题:确认释永信 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 ” 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 ,直接推翻2015年 “ ” 无不当关系 结论。 - “ ” 经济问题:定性为 刑事犯罪 无个人侵占证据 的结论 完全对立。 2015年调查组结论(河南省有关部门主导): - “ ” 私生女指控:称释延洁 子宫切除无法生育 , “ ” “ ” 韩佳恩系 收养 ,出生证系释永信侄子 伪造 - 经济问题:承认财务漏洞但否认个人侵占,称 “ ” 豪车、股份代持等 均属寺院资产 。 - “ ” 双重户籍:定性为 历史遗留问题 ,注销俗家 户籍即视为解决。结论反转的荒诞性: 生物学证据的拒绝: 2015年举报人要求对韩佳恩进行DNA亲子鉴定 “ ” 调查组以 收养关系成立 为由拒绝,却未解释: - 为何收养需伪造出生证? - 为何不落户释延洁本人而挂名释永信母亲(胡 昌荣)户籍? - 医学证明的疑点: 调查组出示释延洁2004 “ ” 年 子宫切除证明 ,但 2025年通报坐实其生育事实,证明文件真实性存 疑。 (2 )经济调查的敷衍性与逻辑矛盾110 魔豆 | 8 页 | 14.17 KB | 2 月前3
共 245 条
- 1
- 2
- 3
- 4
- 5
- 6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