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章舆情观察:网信办亮剑,社交媒体热搜榜因被流量操控而成为 “清朗” 对象
150 魔豆 | 7 页 | 275.45 KB | 29 天前3“有缘邂逅”还是“蓄意已久”?国安部披露隐秘的“桃花劫”
“有缘针逅”还是“曹意已久”? 国安部披露隐秘的 “桃伦劫” 9 月13 日,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公布一则间谍化身网 恋女友、拉拢策反我境内人员,窃取我国家秘密、危害我国 家安全的案例。 案例中,王某是一名沿海地区的科研院所工 程师,因长期单身而在社交软件上与名为“贝贝”的女生相 识,双方迅速建立感情。“贝贝”自称从事相关行业,并表 现出对王某的崇拜,逐渐引导王某分享工作上的具体内容。 在得知王某任职于敏感涉密单位后0 魔豆 | 4 页 | 254.53 KB | 1 年前32025年8月涉高校热点舆情
校园管理类: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 事件概述:2023 年 10 月 11 日,武汉大学杨某某在微信—3— 公众平台发布《关于我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受到性骚扰这件事 情》,称当年 7 月,她在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图书馆自习时, 遭到该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一名男生性骚扰,并拍下男生“隔 裤抓痒”动作视频,要求男生当场写下道歉信。事发已经 3 个月,该事件未得到解决。2023 年 10 月 13 日,武汉大学发 育领域清朗环境的强烈期待。网络传播放大舆情:情绪先于 事实的“标签化”效应。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爆料内容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机制实现快速扩 散。事件初期,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公众容易被碎片化信 息裹挟,形成情绪化表达,进而推动舆情升温,放大事件影 响。同时,“5 万”“学生买单”等标签激活了公众对高校权力 不对等的既有认知框架,导致事实核查被情绪洪流淹没,形 成“先定罪、后求证”的舆论导向。高校公信力的“信任赤字” 7.校园管理类:大连科技学院停发教职工薪资 事件概述:近日,网民发帖称大连科技学院全员停发工 资,开学面临停摆,引发关注。在帖文评论区一封落款为“大 连科技学院工会委员会”的《致全体教职员工一封信》(落款 时间为 8 月 5 日),微博话题#大连一高校被曝全员停发工 资#一度冲上热搜榜第五位。在信中提到,在未收到任何法 律文书和通知的情况下,学校各类相关账户被大连市中级人 民法院冻结,致使1000 魔豆 | 23 页 | 586.73 KB | 1 月前3武大“座椅标签”风波:符号敏感性与媒体责任担当
理性。更值得注意的是,某河报前后两次评论的立场出现 明显反转:从最初认可校方回应,到随后抛出“三问”,态度转变更多是顺应舆论、追逐流量,而非坚持公正与理 性,这有损其作为官方媒体的公信力。 对此,有微信公众号文章对某河报也发出了三问,“某 河报的‘大河’,为何与大和民族的‘大和’同音?背后 有什么深意?”“你们这红底白字的 LOGO,为什么这么像 一个‘日’字?既然图形有各种各样的组合,你们是不是0 魔豆 | 8 页 | 650.75 KB | 1 月前3202503涉高校热点舆情
远、脱贫地区农村学生,但因户籍、学籍等条件限制,可能 引发公众对政策执行透明度和公平性的质疑。例如,政策实 施区域划分是否合理、审核标准是否严格等问题易成为舆情 焦点。此外,如高考、研究生复试等升学考试政策可能因信 息不对称或执行偏差引发争议,从而损害校方公信力。对此, 建议高校持续加强学生社群、公共社交媒体等平台舆论情况 监测,做好相应舆情应对预案。 2. 高校毕业生就业话题或再掀波澜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持续引发关注,有观点1000 魔豆 | 14 页 | 498.73 KB | 4 月前3202504涉高校热点舆情
电房线路老化所致。该事件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多种12 渠道迅速扩散,不仅在学校内部和当地引起关注,还在全国 范围内引发了讨论。 舆论观点:多名学生反映宿管及校方反应迟缓:学生自 22:56 起在微信群多次@宿管,但宿管至次日凌晨 00:52 才回 应,且未有效组织疏散;烟雾报警器未启动(此前刚更换新 设备),学生通过闻到异味、目击浓烟后自发报警并互相提 醒逃生,部分高楼层学生因浓烟被困寝室阳台,消防车撤离1000 魔豆 | 16 页 | 585.77 KB | 4 月前3
共 6 条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