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泛滥背后社会情绪亟待关注
本科生发表 14 篇 SCI?“特权”泛滥背后社会情绪亟待关注 近日,重庆大学一名本科生因在短时间内发表多达 14 篇 SCI 论文引发广泛关注。据公开信息,该学生主要以第一 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包括 SCI 一区论文 5 篇、二区论文 9 篇,并获专利授权 3 项,其 学术成果被描述为“超越常规水平”。然而,随着媒体调查, 更多信息被披露出来:该学生参与的 其父。”相关评论直指学术不端,要求核查论文贡献度及专 利实际参与情况。 “特权”话题频繁引发质疑反映三方面深层社会情绪 从近期的协和 4+4 到此次重庆大学本科生 14 篇 SCI 论 文,公众对学术成果背后“资源不对等”和“过程不透明” 的敏感度日益增强。这类舆情反映出三方面的深层社会情绪: 其一,对教育公平的焦虑:当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为 一篇毕业论文奋战时,却看到有人能在本科阶段“批量产出”0 魔豆 | 3 页 | 98.76 KB | 5 月前3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1)
- 1 - 抗日情绪升温背景下企业涉日舆情风险与应对防范 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 NPO 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 中日邦交正常化 53 年来,两国关系长期受困于民族历 史问题、东海划界与钓鱼岛主权争议、台湾问题、福岛核污 水、日本右翼势力动向以及美国外部干预等复杂因素,导致 民间相互好感度持续走低。2024 年中日联合民调显示,日本 民众对华负面印象比例达 89%,中国民众对日负面印象比例 89%,中国民众对日负面印象比例 亦高达 87.7%。 历史照片 在国内,曾因民族情绪激化出现一系列非理性排日行为, 包括打砸日系车辆、抵制日货、网上网下人身伤害,烧毁日 本旗帜、冲击涉日使馆建筑以及抵制日本文化元素(动漫、 和服)等。- 2 - 电影《731》海报 当前,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纪念之际,多 部反映日本侵华题材的电影陆续上映或进入宣传期,叠加国 期,叠加国 内多部涉日本侵华题材电影上映或进入预热期、日本政要 “拜鬼”、560 亿“正确形象”公关费等涉华不当言论与动作, 激化抗日民族情绪达到近年高点。在此背景下,任何涉日敏 感事件都可能被舆论放大,甚至被部分自媒体或势力炒作, 成为民族情绪的宣泄口,进而对中日关系构成冲击。 基于历史经验与当前态势,研判在华日企及涉日企业近 期主要面临以下七类风险: 一、生产经营与供应链中断风险3 魔豆 | 4 页 | 356.00 KB | 1 月前3舆评 东航“飞二代”事件背后社会公平焦虑情绪的爆发
舆评|东航“飞二代”事件背后社会公平焦虑情绪的爆发 近日,一名男子在直播时高调炫富,称自己是“飞二代”, 父母曾任东航招飞办负责人,更称自己在 2008 年参加东航 招飞时获得“特殊破例”,虽通过考试但最终未入职。直播 中,他甚至直接透露了父母姓名,这些具体信息迅速成为舆 情发酵的关键线索。6 月 10 日,据极目新闻等媒体报道,东 航已经关注到相关舆情并启动核查工作。经过初步核实,该 限公司(东航旗下企业)普通退休职工,从未负责公司招飞 工作。 图源:新京报 网民群体的诉求呈现明显分化。理性声音要求深挖航空 业招聘透明度,如有网民称“飞行员培养成本超百万,航司不可能为关系户冒险”;情绪化表达则集中于对当事人的嘲 讽,如有网民认为按照当下上海房价,一千万的价格难以购 买到“豪宅”,嘲讽该男子“吹牛”。部分网民更呼吁对发 布不实信息者追责,反映出公众对网络谣言治理的迫切期待。 式传播。 “东航飞二代”闹剧的实质,也是公众对阶层固化这一 议题的集体投射。当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屡成热议话题,尤 其当前正值新一轮毕业季到来之际,任何涉及“破例”“开 后门”的指控都可能引发情绪海啸。这种敏感源于现实中的 确存在的灰色地带,如某些行业存在的隐性门槛、代际传承 现象,以及公众对“萝卜招聘”的刻板印象。直播男子的虚 构叙事,无意间成了社会焦虑的泄压阀。这场风波犹如一面镜子0 魔豆 | 3 页 | 155.37 KB | 4 月前3舆评 东航“飞二代”事件背后社会公平焦虑情绪的爆发
舆评|东航“飞二代”事件背后社会公平焦虑情绪的爆发 近日,一名男子在直播时高调炫富,称自己是“飞二代”, 父母曾任东航招飞办负责人,更称自己在 2008 年参加东航 招飞时获得“特殊破例”,虽通过考试但最终未入职。直播 中,他甚至直接透露了父母姓名,这些具体信息迅速成为舆 情发酵的关键线索。6 月 10 日,据极目新闻等媒体报道,东 航已经关注到相关舆情并启动核查工作。经过初步核实,该 限公司(东航旗下企业)普通退休职工,从未负责公司招飞 工作。 来源:大象新闻 网民群体的诉求呈现明显分化。理性声音要求深挖航空业招聘透明度,如有网民称“飞行员培养成本超百万,航司 不可能为关系户冒险”;情绪化表达则集中于对当事人的嘲 讽,如有网民认为按照当下上海房价,一千万的价格难以购 买到“豪宅”,嘲讽该男子“吹牛”。部分网民更呼吁对发 布不实信息者追责,反映出公众对网络谣言治理的迫切期待。 式传播。 “东航飞二代”闹剧的实质,也是公众对阶层固化这一 议题的集体投射。当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屡成热议话题,尤 其当前正值新一轮毕业季到来之际,任何涉及“破例”“开 后门”的指控都可能引发情绪海啸。这种敏感源于现实中的 确存在的灰色地带,如某些行业存在的隐性门槛、代际传承 现象,以及公众对“萝卜招聘”的刻板印象。直播男子的虚构叙事,无意间成了社会焦虑的泄压阀。这场风波犹如一面 镜子0 魔豆 | 3 页 | 148.99 KB | 4 月前3校车遇袭撕裂舆论,“正能量”还是“反间计”?
童出手,都应当被谴责。 另一方面,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有大量网民对此事 “ ” “ ” 表现出 喜闻乐见 的态度,如有网民称 杀光所有小日子 “ ” 希望这样的大侠越来越多 等。 “ ” 反日情绪已成外部势力 攻击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发生后,境外有大量的媒体 “ ”“ ” 和反华势力炒作我国 民粹盛行 过度仇外 等话题,如 6 月 25 “ 日,自由亚洲电台发文称: 这是民粹主义教育与鼓 这两起事件的发生有必然的因素,它们说明 ” 了中国排外情绪的高涨。 推特平台长期发布我国负面信息 的反华分子@李老师不是你老师也关注到我国社交平台中 的反日言论,发帖称在苏州日本人学校校车袭击事件相关 “ ”“ 评论区,大量网民表达对袭击者的支持,表示 杀的好 热 ” 血男儿 。 境内的反日潮流从何而来?“ ” 可以看出,境内的所谓 反日言论 已经成为外部势力 对我国进行抹黑和攻击的工具。但是境内的反日潮流从何 而来呢? 动、日本学校拥有优越的师资力量却不招收中国学生等, “ ” 并鼓吹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报仇 等话题,将日本军国 主义思想与普通日本民众混为一谈,利用民众的爱国热 情,挑起我国民众的盲目反日仇日情绪。这些虚假片面的 信息在舆论场中长期存在,误导了普通民众的认知并间歇 性地影响了社会思潮的发展。 “ ” “ ” 发展才是硬道理,警惕 真鬼子 的 反间计 当下,我国的经济仍然在持续恢复中,未来,要进一0 魔豆 | 3 页 | 675.77 KB | 1 年前3百章舆情观察:西贝事件后建议企业一把手进行舆情培训
进行舆情培训 近日,西贝舆情余波未散,贾国龙过往言论引发的争议 仍在舆论场流转,这起典型案例恰似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下 企业“一把手”在舆情应对中的普遍困境。或困于信息茧房难 辨真实民意,或惑于情绪流量误判决策方向,或疏于专业认 知酿成舆论危机。百章舆情认为,西贝事件绝非孤例,而是 向所有企业敲响警钟。企业“一把手”开展系统性舆情和公关 培训,已非可选之项,而是关乎品牌存续的刚需之举。 效应的具象体现。当消费者对菜品价格、后厨卫生提出质疑 时,企业决策层因长期接收“品牌口碑坚挺”的片面信息, 既未能及时捕捉到消费者情绪的微妙变化,也未能预判舆论2 / 7 发酵的潜在风险,最终错失危机化解的黄金窗口期。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这种信息茧房会逐渐消解企业对市 场的敏感度。消费市场的本质是“情绪驱动的选择场”,消 费者的满意、不满、期待、失望,都是品牌调整策略的重要 信号。 而当“创始人”被赞美裹挟,便会失去对这些信号的甄 舆情应对失当,更会让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偏离市场轨道,沦 为舆论场中的“被动者”。 二、情绪传播和把控,传播酵母与决策砝码的边界,流 量幻象与理性判断的平衡 在“万物皆可传播”的当下,情绪已成为舆论场的“硬 通货”。没有情绪的传播如同无源之水,难以引发公众共鸣; 缺乏情绪的发声恰似无刃之剑,无法穿透信息洪流。 从这个角度看,情绪本身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种高效 的传播技巧。它可以是危机公关中“共情式回应”的温暖底50 魔豆 | 7 页 | 323.99 KB | 1 月前3老师在班级群里怒骂“都给老子滚”引热议
员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一初中班级群里,“班主任徐某某老 师”疑似情绪崩溃大发脾气。聊天记录显示,“班主任徐某 某老师”先是在上午 9 点 30 分左右表示,她理解家长对学 生的关心,但是她作为一个人现在情绪不稳定,没有办法处 理班级上每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谅解。中午 12 点 32 分起, 徐老师情绪疑似崩溃,发布多条情绪化言论,让所有群成员 离她远点“都给我老子滚”。面对有家长质疑其言语欠妥, 19%;正面信息不到 5%。 主题词云图 从主题词云来看,“都给老子滚”“发飙”“情绪”“老师” “家长”等是被网民提及的高频词汇。 网民观点 一是很多网民认为现在的老师工作压力非常大,尤其是班主任, 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应对不同家长 的需求等。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难免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 所以对该老师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 二是一些网民认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 为是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没有做到为人师表,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 德规范。即使老师面临压力,也应该以更恰当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 三是部分网民认为不能仅仅根据几张聊天截图就对老师的行为 进行片面的评判,应该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老师之前是 否遭遇了某些特殊情况或压力源,导致情绪失控。只有了解清楚具体 原因,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一事件。 四是还有网民指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非常重要。老师和家0 魔豆 | 6 页 | 253.42 KB | 1 年前3100 条定律 网络舆情的病毒传播
道更多地被转发。乔纳·伯杰认为,新的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会激起敬畏感,让读者想要把这个积极情绪与他人分享。读 者还倾向于分享令人兴奋或有趣文章,或那些激发愤怒或焦 虑之类负面情绪的文章。 乔纳·伯杰和同事最后得出结论:推动某件事情和东西 被讨论,获得更多病毒式传播的是情绪,情绪互相感染促使 人们去分享信息。那些让人产生敬畏、消遣、兴奋、生气、 担忧的情绪的文章,更易被人们分享并产生共鸣。如果一篇 情感强烈的文章让我们的神经系统兴奋起来,分享就会像是 情感强烈的文章让我们的神经系统兴奋起来,分享就会像是 一种情感释放。无论是积极的(兴奋或幽默)或者消极的(生 气或焦虑),高唤醒情绪促使我们分享。他们还进行了神经 系统试验。在一个试验中,一组参与者观看一段经过特殊剪 辑的视频,而另一组观看原视频。在另一个试验中,一组参 与者慢跑一分钟,而另一组保持不动,然后所有参与者阅读 同一篇文章。在两个研究中,均是被激活情感的那一组更倾 向于分享,而且跑步的那一组的分享率是另一组的两倍多。 ‘被激 活’是一种人们不太喜欢的状态,所以人们迫切地通过分享 来摆脱它。”在唤醒人们传播的情绪之中,敬畏、怀疑、焦虑、悲伤 和幽默等具有高唤醒性,易被转发传播。网上看到虐童案, 人们就会抑制不住愤怒,并对这条新闻评论和转发。在消极 情绪中,愤怒更具传播效果,抑郁、悲伤则不利于传播;在 积极情绪中,幽默更具传播效果,但心满意足会让人安逸, 不利于分享。 研究人员还得出结论,实际有用的内容很有可能像病毒0 魔豆 | 7 页 | 241.33 KB | 3 月前3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变量与引导
语的主导权,强化各自对公共意见的操控能力,从而使舆论 不稳定和多变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给舆论的演化和引导 造成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风险。这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风险 使网络时代的舆论态势更难把握,特别是在公共事件发生时,容易积攒负面情绪,造成舆情升级。 相较于以往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环境,网络舆论生态的 真实性、多元化和活跃度都有了质的提升。在传统媒体主导 的语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 方式进行,其中 更加公开化和复杂化。“一言不合”都有可能成为公众情绪 的“催化剂”,推动舆论发酵升级,释放负能量,让公共事 件的应对处置变得更加棘手。 (一)情绪化影响下的非理性表达在网络舆论场,基于情绪和直觉的发言是网民表达诉求 的首选方式。特别是面对包含着尖锐矛盾冲突和复杂社会问 题的公共事件,情绪化的表达最容易引发公众情感的共鸣, 也是网络讨论中网民最喜欢的发言方式,这种情绪化的表达 方式造成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是影响网络舆论稳定性的变 种 表达形象地概括为“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 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 这种情绪化的非理性表达还会随着事件的演化、事件相 关信息的不断披露、网络讨论热度的提升而不断升级。同时, 一些网络大 V 和社会化媒体出于流量和营销的目的,标题党、 炒热点、贴标签的手法大行其道,随意对网民进行情感动员,推动网民的情绪躁动,造成网络舆论更加非理性,甚至衍生 出“次生事件和话题”。0 魔豆 | 13 页 | 224.25 KB | 4 月前3网信办调查瑞士卷事件
网信办调查瑞士卷事件,对立情绪不应当继续激化 近期,抖音一博主@孙菲菲(粉丝:5.8 万)发布一则视 频,视频中,一盒瑞士卷 8 个,女儿吃了 2 个,儿子吃了 2 个,丈夫吃了 2 个,博主认为剩下 2 个该自己吃,没想到蛋 糕还没进嘴里,遭到丈夫的一顿教训。该视频迅速引发舆论 广泛关注。 11 月 4 日至 11 月 6 日,各大平台均出现大量相关话题 讨论。如在微博平台上,#律师谈宝妈吃瑞士卷被疑剧本## 霸热搜,社 会各方面都应该对此进行反思。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司法实务当中,相关 人员摆拍发布的视频内容为虚假编造,视频涉嫌造谣传谣的 案例并不鲜见。此类信息容易误导群众,挑起公众情绪对立, 扰乱社会秩序,对网络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违法行为人会被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民观点: 一是认为该视频体现出了目前我国女性在成为家庭主 妇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失权”现象,家庭劳动仍然没有得到 这表明,在互联网移动端的普及下,人人都能通过网络发声, 各类混乱的信息爆料、盲目的跟风、虚假摆拍造流量等乱象 不断,自媒体领域的公信力正在逐步垮塌,网民对自媒体的 信任程度正在越来越低。 性别对立情绪日益激化,女权话题仍是热点 近年来,性别话题在舆论场中热度不断,如杨笠等女性 脱口秀演员表演内容持续引发争议,婚嫁彩礼话题也长期反 复引发探讨。在这背后,存在多重原因:其一,伴随科技水 平增0 魔豆 | 6 页 | 236.05 KB | 11 月前3
共 185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