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吴川校园霸凌案,舆情处置中的典型错误

528.45 KB 8 页 0 下载 7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吴川校园霸凌案,舆情处置中的典型错误 校园霸凌视频初步引发关注 近日一段某学校学生在教室里遭四名男生欺凌的视频 流传网络。视频中,一男生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多名学生用 拖把、笤帚等击打其脸和头部,还有学生试图将异物强塞其 口中,甚至还有学生用脚踹该学生,整个欺凌过程大约持续 一分钟。 图源:极目新闻 多方回应存在舆情二次发酵隐忧 视频引发舆论关注后,有媒体采访获知,该事件发生在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第三中学,发生时间是 2 月 19 日,随 后记者多次致电该学校未能接通。此外,湛江市教育局相关 负责人表示,2 月 20 日,他们获知此事后立即成立调查组, 第一时间赶到吴川市第三中学,会同吴川市政府以及当地公 安和教育局等单位一同深入展开调查。被霸凌男生的家属则 称,孩子因智力缺陷并未意识到被恶意对待。家属已前往派 出所处理此事,涉事学生因未达到法定年龄,每人赔偿了一 千元,学校则赔偿了两万元。图源:抖音 校方、当地教育局、涉事家属对此事的回应都存在一定 的舆情二次发酵风险。其一,校方的“无法接通”显然是一 种躲避行为,事件发酵至今,校方始终处于“失声”状态, 对于网民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心虚”,进而对校方及班级老师在日常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抨击,甚至有网 民指出,涉事学生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说明班级老师平时也 对该学生完全忽视,“第一个霸凌者是班主任”等言论更是 直指校方在本次事件中的直接管理责任。 图源:今日头条 其二,家属反馈实施霸凌行为的学生“未到法定年龄”, 因此每人赔偿一千元,校方赔偿两万元,此类处置结果显然 难以符合公众预期。尤其是近年来,伴随我国民众生活水平 的提高、网络愈发发达等因素,儿童,乃至青少年的成熟程 度远超从前,但我国相关法律对青少年群体犯罪行为的约束 暂未更新,舆论普遍认为,当下的相关法律已经成为部分未 成年人犯罪的“免责书”。本次案件中,因“未到法定年龄” 而出现的单薄处罚显然再度引发舆论反弹。图源:今日头条 其三,当地有关部门“迅速”反应或有失“真诚”,在 媒体的采访中,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迅速成立调查组” “将召开湛江市校园安全工作会议”。从传统舆情处置的角 度来看,相关回应不仅给出了现有的调查情况,也给出了后 续的改进措施,符合舆情回应的规范。但在前述校方失声、 涉事家属反馈霸凌者未能得到适当惩罚的情景之下,有关部 门的“迅速处置”显得孤掌难鸣,甚至有流于形式之嫌,有 失真诚,而真诚,是舆情回应的命脉之一。“网传信息”推动舆情热度持续升温 值得注意的是,除媒体发布的各方回应外,在社交媒体 平台还流传一张“初一级视频删除记录调查表”,以及霸凌 者在学校内部处分仅为停课一周等信息,此外也有网民反映 起初流传在网络的校园霸凌视频“消失不见”,质疑校方删 帖。还有疑似“知情人士”爆料该学生家庭困难,父亲去世, 母亲患病,引发大量网民对该学生的同情。图源:今日头条 此类信息暂无官方确认,难辨真假,但其在社媒平台广 泛流传,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舆情的持续发酵。尤其是 “校方删帖”,若该信息为真,在相关信息已经在社媒平台 广泛流传的情况下,该举措势必导致网民的负面情绪被激化, 进而引发舆论的激烈反弹,完全不利于负面舆情的引导处置, 反而“火上浇油”;若该信息为假,有关部门及校方迟迟未 能辟谣,导致谣言在社媒平台广泛流传,显然也将加剧负面 舆情的发酵。 舆情处置应当多方合力,协同操作 从舆情处置的角度看,吴川校园霸凌案中,校方的回避、 未能满足舆论预期的处置结果、未知真假的“网络流传信息”是舆情热度持续的主要原因。从该事件可以总结,一方面, 舆情处置不应当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门单独的工作,而应当 是全流程的协作,尤其是校园霸凌事件,此类涉及学校、相 关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问题时,各方都应当在恰当时机对事 件处置进行表态;其次,相关事件的处置结果,也应当在进 行一定的风险研判之后,由更加权威的渠道发出,避免舆情 的二次发酵;最后,相关部门也应当持续关注相关舆情发酵 的走向,及时更改舆情引导手段,灵活应对舆情走向,在必 要情况下准备好二次回应、三次回应工作,而非回应之后“一 走了之”。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8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