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余华英死刑!拐卖儿童案重审一审引发舆情高度关注

267.43 KB 9 页 0 下载 6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格式 评分
008
.pdf
3
概览
余华英死刑!拐卖儿童案重审一审引发舆情高度关注 10 月 25 日上午,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再次认定 余华英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依法判决被告 人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 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余华英当庭表示上诉。这一宣判结果 公布后迅速引起舆论热议。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时间脉络 2024 年 1 月 8 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作 出二审裁定,发回重审,公安机关又发现其他拐卖儿童犯罪 事实。 10 月 11 日: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案重审一审开庭,公 诉机关指控余华英涉嫌拐卖的儿童从 11 人增加到 17 人。 10 月 12 日:公诉机关建议对余华英判决死刑 10 月 24 日:杨妞花回应称,如果余华英上诉,我还会 再来,一直到结果出来那天。 10 月 25 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 人余华英犯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余华英当庭表示上诉。 2023 年 7 月 14 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余华英涉嫌 拐卖儿童一案。9 月 18 日:一审宣判对被告人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一审 判处死刑,余华英当庭表示上诉。 11 月 28 日:该案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 2022 年 6 月:被拐当事人杨妞花来到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报 案,警方随后立案进行侦查。 6 月 29 日:贵阳警方对余华英开展网上追逃。 6 月 30 日:余华英在重庆市大足区被当地警方抓获。 2004 年 2004 年余华英在云南作案时落网,因为害怕,她隐瞒身 份,化身张芸,被判 8 年,后减刑 3 年,2009 年获释。 数据分析 趋势图 根据百章舆情监测系统显示,“余华英拐卖儿童案”10 月 11 日再审一审开庭至 25 日结果宣判期间(2024 年 10 月 11 日 0 时至 25 日 15 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 36 万余条。据监测数据,10 月 11 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 再审一审开庭,舆情迅速发酵,并在 25 日宣判结果公布之 前相关事件在网上持续受到关注。10 月 25 日,再审一审再次宣判死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央广网、中国新闻 网、《中国日报》等央媒发文报道宣判结果,瞬间引起轩然 大波。目前舆情还在持续热议中。 平台占比图 从信息来源看,微博是该事件讨论的主要阵地,占比 65.36%,宣判结果公布后,央媒和新京报、澎湃新闻、封面 新闻等高影响力媒体在微博迅速发文从而带动该平台讨论 热度;其次是 APPA 和视频信息。 情感倾向占比图 从情感倾向来看,以谴责人贩子余英华的负面信息为主, 占比 83.04%;其次中性信息,占比 14.23%;正面信息较少,占比 2.73%。 词云图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余华英”“死刑”“拐卖儿童” “一审”“法院”等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 舆论观点 媒体&律师 《人民日报》:健全常态化打拐防拐机制,各部门形成 合力,各组织发挥作用,全社会从共识到行动,才能携手筑 起安全网,杜绝悲剧发生,实现“天下无拐”,让“被拐走 的人生悲剧”不再重演。 《广州日报》:法治社会不容人间丑恶。用这份正义铿 锵、掷地有声的判决书,呼应了社会对人贩子“零容忍”的 期许,更是对公平正义的有力维护、对世道人心的有效抚慰。 澎湃新闻: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是法治社会、文明社 会对抗野蛮犯罪的最强“底牌”,也是坚守正义的最后“防 线”。司法机关用掷地有声的判决,表明了对拐卖儿童罪行严惩不贷、绝不宽恕的坚决态度。只要有一个孩子还没回家, 只要还有一个犯罪分子未归案,正义的“拼图”就仍待完整。 以极刑之重彰显正义的震慑。我们也坚信,随着每一个犯罪 分子被绳之以法,“天下无拐”终会实现。 封面新闻:死刑,不应成为余华英案唯一的目标。在让 余华英受到有力的惩处之后,更应树立起真正的司法标杆, 对潜在的犯罪分子产生足够的震慑。 江苏新闻:余华英已被判处死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新 的证据出现,导致再次重审,没关系,因为罪无遗漏是正义 践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总体上看这个案子, 已经用到了最高刑,附加刑也是没收个人财产,已经是顶格 在适用了。第一次审判的时候,只对 11 名被害人进行了抚 慰和救济。但是又发现了 6 名被拐卖的儿童,这 6 名被拐卖 的儿童及其家庭,因为犯罪遭受的损害也应该进行补偿和救 济。所以这次新的审判把他们追加进来,所有的被害人及其 家庭都应该从审判当中获得正义,也更加严格地遵循了我们 的法定程序原则。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强:据《刑事诉讼法》规定, 余华英不服一审判决有上诉权,她可能认为自己的判决惩罚 过重,上诉的目的可能在于争取从轻量刑,希望在二审得到 更轻的刑罚,或者拖延时间暂时避免被执行死刑。原告杨妞花代理律师、河北十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文广: 无论她怎么上诉,我们一定奉陪到底,从法律来讲,如果二 审期间发现了更多的被拐儿童,案件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如果她真的能供出更多的被拐儿童,宁可让她多活一段时间。 网民观点 一是大部分网民认为宣判结果大快人心,余华英的行为 罪大恶极,她拐卖了 17 名儿童,导致 12 个家庭骨肉分离、 亲情断裂,死刑判决是她应得的惩罚。 二是有网民认为该宣判结果不仅给了受害者及其家属 一个交代,也给社会树立了明确的标杆,即拐卖儿童必将受 到法律的严惩。如有网民说, 三是有网民认为余华英的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 性极大,死刑判决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 严肃。他们支持法院的判决,认为这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 如有网民说, 四是余华英当庭表示上诉,这引起了一些网民的担忧。 他们担心上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变数,影响最终的判决 结果,或者导致案件的拖延。他们希望即使上诉,也要维持 原判,不能因为上诉而减轻对余华英的处罚。 五是很多网民对被拐儿童及其家庭表示同情和关注。他 们认为被拐儿童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而受害者家庭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痛苦和思念中,为了寻找孩子付出了巨大的 努力和代价。还对杨妞花等受害者的勇敢和坚持表示敬佩, 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研判分析 死刑!对拐卖者的强势震慑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重审一审判处其死刑,这一结果无疑 是对拐卖行为的一记重磅法律打击,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首 先,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它向社会传递出一个强烈的 信号:拐卖儿童这种严重侵犯人权、破坏家庭幸福的犯罪行 为,将受到法律最严厉的制裁。对于那些潜在的拐卖犯罪分 子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震慑,让他们不敢轻易跨越法律的 红线。其次,余华英案的广泛传播和高度关注,使得这一判 决结果具有更广泛的警示作用。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 案件的细节和严重性,公众对判决结果的支持和关注也形成 了一种社会舆论压力,进一步强化了对拐卖行为的威慑。那 些有拐卖念头的人在考虑到可能面临的严重后果以及社会 的唾弃时,会更加谨慎,从而减少拐卖行为的发生。最后, 这一判决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树立了标杆。它明确告诉司 法界和社会大众,对于拐卖儿童犯罪,法律将绝不手软,会 以最严厉的手段予以打击,这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也为打击拐卖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拐卖儿童案背后人性的丧失和社会问题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案件,它背 后引发了诸多深刻的思考。 一方面,余华英作为一个母亲,却能参与多次拐卖儿童 的行为,甚至第一个卖掉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让人不禁 思考人性在利益和欲望面前的扭曲。是什么导致她丧失了基 本的道德底线和人性?这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环境对人的 影响,以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性关怀,防止人们走上违 法犯罪的道路。 另一方面,拐卖儿童案件的发生,反映出社会在流动人 口的管理、对儿童保护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的漏洞和不足。应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能力, 从源头上预防拐卖儿童犯罪的发生。同时,也需要加强跨地 区、跨部门的协作,形成打击拐卖犯罪的合力,确保犯罪分 子无处遁形。 此外,虽然法律对拐卖儿童罪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 执行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程序,确保每一个犯罪事 实都能得到准确认定和公正审判,是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 问题。例如余华英案二审发回重审,就凸显了法律程序对于 案件公正审判的重要性。 舆情建议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受到广泛关注,余华英当庭表示上诉, 这使得公众担忧案件在二审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改判的情况。同时,也担忧是否还存在其他未被发现的被拐儿童,以及是 否能够真正做到对余华英的犯罪行为全面、彻底地清查。针 对此案件的舆情,给出以下舆情建议: 一是由于余华英当庭表示上诉,后续的司法程序仍然是 公众关注的焦点,司法机关等相关官方部门应及时发布案件 的进展信息,包括二审的时间、审理过程等,以满足公众的 知情权,避免信息不透明导致的谣言和不实猜测。 二是在舆情传播过程中,要引导公众进行理性的讨论和 思考,避免情绪化的言论和行为。鼓励公众从制度建设、社 会治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推动全社会对拐 卖儿童问题的重视。 三是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拐卖儿童相关法律知识 的普及,让公众了解法律对这类犯罪的严厉制裁,增强公众 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能够理解司法判决的依据和公正性。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9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