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非法“流量变现”的黑手
斩断非法“流量变现”的黑手 近日一则“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的短视频 引发舆论哗然。视频中,一名女子自称被丈夫扣留护照,向偶遇 的中国博主求助,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然而,警方调查证实, 该视频系杨某江(22 岁)与其女友陈某心(25 岁)为吸粉引流、 直播带货而策划的摆拍内容。这一事件暴露了虚假摆拍产业链的 猖獗,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虚构情节博取流量,再利用粉丝经 济实 性驱动外,平台的流量变现机制和国家层面的法律规制也存在很 大问题。 一、流量变现是虚假摆拍的“经济诱因” 1. 粉丝量与流量的直接变现能力 在短视频平台生态中,粉丝量是商业价值的核心指标。以抖 音为例,拥有百万粉丝的账号可通过广告合作、直播打赏、带货 分成等多种方式实现盈利。例如,某 MCN 机构运营的“小小努力 生活”账号,通过摆拍“卖惨”视频吸粉后,月收入达数十万元。 这种“流量-粉丝- 民窟”事件中,摆拍者通过虚构跨国婚姻、人身限制等极端情节,精准踩中 公众的同情心与猎奇心理,视频播放量短期内突破千万次。这种 “流量至上”的逻辑,使得真实内容反而难以获得曝光机会。 3. 灰色产业链的成熟化运作 当前,虚假摆拍已形成“剧本创作-拍摄执行-流量运营-带 货变现”的完整产业链。例如,西安警方查处的“外地女摊主西 安摆摊被欺负”事件中,涉案传媒公司分工明确,通过多机位拍 摄50 魔豆 | 4 页 | 151.17 KB | 1 月前3百章舆情观察:从小米汽车到小米手机 从流量封神到信任翻车
从小米汽车到小米手机,从流量封神到信 任翻车 在中国车圈,没有谁比小米汽车更懂“冰与火之歌” 的残酷。从 SU7 系列甫一问世,雷军携“最后一次创业” 的悲壮与“科技春晚”的流量,登上了国产新能源的“封 神台”。然而,当致命事故的发生与大规模召回的公告交 织,当“逆光之王”的广告小字刺痛了消费者敏感的神 经,小米品牌便从云端急速坠落,陷入一场深刻的信任危 机。 图片来源:AI 合成 会 上大书特书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车主拆解后发 现并无实际风道结构,纯属装饰。比如“小米超强钢”被 标注为项目名称。新仇旧恨叠加,小米“营销大于实质” 的品牌形象几乎被焊死。 三、流量狂欢下的三重错配 从“封神”到“翻车”,表象是质量与营销的连环爆 点,其内核却是深植于小米模式中的三重结构性错配。 (一)个人 IP 与企业韧性的错配 当企业的声誉与创始人的光环深度捆绑,企 平是否发生了倾斜? (三)流量运营与社会信任的错配 小米是流量运营的顶级玩家,但它似乎忘记了,流量 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以最低成本撬动最广泛的关注,也能 在信任坍塌时,以最快速度放大最微小的瑕疵。当小米用 “小字游戏”挑战公众的知情权时,它透支的不仅是单个 产品的信誉,更是整个品牌乃至雷军个人长年累积的社会 资本。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试图建立在信息不对 称之上的营销,最终都将遭到流量的反噬。结语0 魔豆 | 6 页 | 1.54 MB | 12 天前3百章舆情观察:网信办亮剑,社交媒体热搜榜因被流量操控而成为 “清朗” 对象
150 魔豆 | 7 页 | 275.45 KB | 29 天前3菏泽南站网红扎堆直播被叫停
序良俗,质疑监管部门不作为等方面。 舆论观点:呼吁加强监管 不满“网红”风气盛行 部分舆论认为低俗直播破坏社会公序良俗;部分舆论呼 吁相关部门加大对低俗直播的监管力度;部分舆论不满“网 红当道”“流量为王”的社会风气;部分舆论认可菏泽官方 为打造网红城市所做的努力;部分舆论认为郭有才等有才华 的主播值得被关注。 【报告详版】 一、菏泽南站网红扎堆直播被叫停引热议 5 月 12 日 9 时,据齐鲁晚报报道,近日,在山东菏泽, 时,据澎湃新闻报道,新晋网红点“菏泽南站” 人员流量持续攀升,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 执法行为,5 月 13 日,菏泽市牡丹区司法局党组成员马芳一 行四人到菏泽南站进行现场执法监督检查。通过暗访,检查 组对区文旅局执法人员制止一起低俗直播的执法行为进行 了全过程监督,依法依规对低俗直播行为进行了制止,并现 场进行了口头教育。 13 日 22 时,据齐鲁晚报报道,始料未及的流量给菏泽 南站带来了“甜蜜的烦恼”。为了迎接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 明智的;如何将网红文化对经济的正向推动作用发挥出来,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工网发文表示,“在菏泽南站被冲上热搜的视频中, 如果任由诸如伤风败俗、衣着暴露、毫无底线的表演蔓延, 必然会毁了菏泽南站这个网红打卡地,流量再也不可能变成 ‘留量’。如果任由这群无下限的网络主播在菏泽南站肆无 忌惮,不仅拉低了众多游客对菏泽这座城市的印象分,更破 坏了菏泽的网络生态环境。” 北京晚报发文表示,“菏泽南站连发两通公告,显然看0 魔豆 | 16 页 | 1.36 MB | 1 年前3胖东来“被碰瓷”引发“退网”危机
始人于东来连发多条回应,呼吁营造积极向善的社会环境。 作为“不挂牌的 6A 级景区”,反复被舆论席卷的胖东 来再次保住了口碑,其背后的“网络黑嘴”“碰瓷式营销” 及“民营企业网络焦虑”受到多方关注。 网红流量对企业家形象塑造呈现显著的双刃剑效应 在该事件中,最受关注的当数于东来的“硬刚”态度。 “五一”假期,于东来在社交媒体连续发布多条推文,回应 柴怼怼。他表示,如果不让柴怼怼这种随意污蔑伤害他人的 回的声誉重创。 当前,网红流量对企业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显著的双刃剑 效应,既能为企业带来短期红利,也潜藏长期风险。一方面,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企业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直接触达用 户,以个人 IP 作为信任纽带,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 与用户黏性,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另一方面,流量放大镜效 应下,企业家与企业的深度捆绑可能会导致风险隔离缺失, 让企业形象在流量纷争中与企业家形象完全画上等号。 号。 就此次舆论发酵进程而言,企业家表态未起到完全的 “灭火”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舆论极化;直到官方 调查结论公布后,舆论场观点才逐渐转向理性。就网红流量 与企业家形象关系,齐鲁壹点认为,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一种 助力,但企业经营逻辑还是关键,面对舆论要有定力,因为 消费者最终会作出自己的比较和判断。 网络“碰瓷”频频冲击企业形象 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高关注度“热门”企业遭遇“碰0 魔豆 | 5 页 | 179.61 KB | 4 月前32025年上半年网红行业舆情分析报告
起诉“四川芬达”、胖东来因网红碰瓷先后两次起诉“两个小段” “柴怼怼”等事件多次触及法律红线问题,进一步凸显出网红法律 意识淡薄及 MCN 机构监管缺位。 律师界普遍观点认为,此类行为本质是“以法律风险置换流量 红利”,与上半年高发的涉法舆情高度吻合。 2、直播带货信任危机持续,食品安全、虚假宣传顽疾难除 作为核心变现渠道,直播带货相关负面舆情频登热搜。如李维 刚带货原切牛肉卷被疑为合成肉、“网红晚晚带货翻车”上热搜、 王”逻辑回归。 倘若缺乏优质内容,网红为博流量一味展示高能耗生活方式或 传播不当内容,不光容易激起舆论场道德谴责,最终更会遭受平台 封禁和法律追责。 4、网红“人设崩塌”加速,粉丝反噬风险陡增 网红经济“流量至上”逻辑下,上半年因自身不当言行导致人 设“翻车”的网红频出,如张大大被指“职场霸凌”、“何同学” 言论惹众怒一夜掉粉过万、潘宏训狗方式粗暴被指为吸引流量、“羊 毛月”账号解封被网友抵制、百万粉丝网红刘琳琳直播时“辱骂” 成为行业毒瘤。中央网信办已持续开展专项行动进行集中在整治, 相关灰色产业链乱象后续仍需全链条发力,监管、平台、媒体、公 众等多方协同,从上中下游入手彻底斩断利益链条。 6、“职业打假”异化为流量敲诈,民营企业成主要受害者 部分网红以“揭秘”“打假”为名,实为收割流量变现,甚至 在算法助推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问题,民营企业多次遭受网络“黑 嘴”恶意诋毁并从中牟利。今年上半年,仅胖东来就先后遭遇“红 内裤”、“玉石打假”等多次碰瓷。0 魔豆 | 11 页 | 1.27 MB | 2 月前3生得“无闻”、死得“轰烈”的查理·柯克是谁?
美国比较著名的右翼政治人物,也是特朗普的铁杆粉丝和盟 友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公开活动中遭枪击身亡。这 起事件在中国互联网上迅速掀起了“流量风暴”,加之各种 正规媒体的报道,瞬间让过去这位在中国网络上几乎静默无 闻的政治人物成了流量巨星。 查理·柯克,他到底是谁?他是美国保守派组织 “Turning Point USA”的创始人和领袖,向来以激进言论著 称,倡导右翼民粹主义,反对移民和“觉醒派”政策。在 那么,为什么一场枪杀事件能让柯克在中国“一夜成 名”?这揭示了流量驱动的网络悖论:死亡本身具有天然“猎 奇性”,尤其暴力事件能激发集体围观本能。更重要的是, 中国网络平台在舆情传播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微博、 抖音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机制,将事件推上热搜——标题党式的“美右翼领袖当众遇刺”瞬间点燃用户情 绪。平台未对内容限流,反而利用事件热度收割流量:短视 频剪辑、热议帖和标签话题(如#查理柯克遇害)泛滥成灾。 度推荐猎奇 事件,转而引导理性信息传播。同时,加强人工审核,打击 仇恨言论、禁止恐怖主义性质的评论;当舆情失控时,适度 限流以降温。媒体则需专业报道,而非追逐流量。 此事件带来多重启示。一方面,它暴露了网络时代的“死 亡流量”现象:一个人的价值被死亡放大,折射出媒体的娱 乐化堕落。另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警惕政治极化——柯克之 死不应被简化成“亲特朗普者活该”,而应反思暴力根源: 美国0 魔豆 | 3 页 | 131.76 KB | 1 月前3从品牌传播视角解析董明珠争议性言论
从品牌传播视角解析董明珠争议性言论 --注意力稀缺下的流量焦虑 (文稿内容转自人民网) 4 月 22 日,在格力电器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成功连 任董事长的董明珠发表了“格力电车十几年没有火灾”“空 调卖 1000 元是纸糊的吗”等争议言论,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格力电车十几年没有火灾”,被质疑为吃人血馒头的 “蹭流量”行为,但也激发了舆论对格力是否将生产电车这 一问题的讨论兴趣;另外,有声音评价“空调卖 开会怒怼员工“少废话”,强调对制度与效率的极致追求。 目前来看,董明珠在互联网舆论场已成为颇具争议的传 播符号,而随着其个人 IP 与企业品牌的深度绑定,争议性 言行背后反映的是流量稀缺环境下品牌传播策略的转变。 犀利言行背后:“争议—流量—关注度”的传播闭环 上世纪九十年代,“好空调 格力造”的广告语塑造了 消费者对格力品牌的初步认知,助力其持续占据中国空调行 业“霸主”地位。随着空调市场饱和及竞争加剧,格力开始 有了合理 解释:通过公开点名、看似过激等方式发表争议性言论,吸 引聚焦舆论火力,持续设置冲突议题,在话题讨论中打造并 深化抽象人设,维持其个人 IP 的活跃度及曝光度,成为品 牌影响力打造的流量入口。就这个层面来看,“董明珠健康 家”的命名也许并非如外界评价的“搞一言堂”,而是通过 绑定个人 IP 推广品牌战略的积极尝试,这对格力来说是一 种低成本获取曝光度的相对有效且直接的手段。0 魔豆 | 6 页 | 180.53 KB | 4 月前3张雪峰承诺捐5千万支持统一引争议
亿,账上永远备着这笔钱”的承诺。该视频经网络 传播后,迅速从“捐款支持统一”的讨论,演变为一场围绕“言 论边界”的舆情风暴,而整个事件的核心舆情燃点,恰恰聚焦 在“张雪峰是否在鼓噪战争”这一尖锐争议上。 舆论指责张雪峰玩流量游戏,鼓吹战争,煽动极端情绪。 9 月 8 日,大象新闻针对性刊发评论文章《张雪峰请听题: 鼓吹战争,该不该给零分》(该文章后续因争议过大已删除, 但核心内容通过截图、转载在网络传播存)。文章以极具攻 击性的措辞,直接将矛头对准张雪峰的身份与动机,称其“靠 中国家长血汗钱登上财富金字塔的‘考研名师’” 这一标签, 暗指其凭借家长群体的信任积累财富,却用争议言论消耗公 众好感,“娴熟地玩着一场流量游戏——一边表演爱国,一边 鼓噪战争”。文章批判,张雪峰将“统一” 与“枪响”轻率捆绑 的表述,两岸统一的主流共识始终以和平为导向,而其言论 却将统一简化为“对同胞的武力威胁”,这是给和平共识挖坑。 绪”。面对大象新闻的观点,9 月 4 日、10 日《环球时报》特 约评论员、原总编辑胡锡进驳斥大象新闻这次有点“圣母婊” 了,对和平及和平统一的理解过于简单、抽象。其称,虽然 张雪峰是网红,必然有流量追求,但是他那样说话在政治和 道义上我认为都没有错,这个时候抓住张雪峰的几句话进行 各种严厉的逻辑和理性贬低、加以批判,我认为不公允,这 是一种非主流情绪朝着张雪峰即席谈话的找茬聚集,他们更0 魔豆 | 2 页 | 105.11 KB | 1 月前3“韦东奕抖音账号爆火”的舆论逻辑及风险提示
高考许愿池”。同时,舆论还围绕“韦东奕的健康状态”“北大的回应” “个人生活习惯”以及“为何一个学者能在娱乐主导的平台爆红”等多 个话题形成热烈讨论。 事件特征及其背后舆论逻辑分析高考节点触发“心理寄托”型流量聚焦 视频发布时间临近中高考,考生及家长群体情绪高度敏感、集中, 韦东奕作为“学神”的象征性人物,成为网民靠近“榜样”从而缓解焦 虑的对象。评论区中,“接韦神”“祝我高考顺利”等留言高频出现。 “要善 待国宝级学者”。 这类声音反映出公众对科研人才的某种善意保护心理,但也暴露出 一种典型的“符号误读”:当科学家生活过于朴素时,会被公众主动“补 偿想象”;但当他们真正专注科研、不迎合流量叙事时,又难以获得平 台持续关注。 另外,部分关于韦东奕“拒绝多所名校挽留”“拒绝他国国籍”等 未被证实的说法同步广泛传播。这类“爽文叙事”迎合了受众对“理想 人物叙事模板”的集体心理预期:个体不依靠资本、不走捷径、坚持自 网民的关心和建议或出于善意初衷,但任何“舆论造神”,都会对 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也易导致在“群体狂欢”后转化为对当事 人的“道德绑架”压力。 警惕舆论对个体的“过度消费” “韦东奕现象”揭示,当朴素变为流量标签,情感共鸣裹挟理性判 断,真正需要厘清的,是如何在守护公众热情的同时,为知识人物和科 研传播留下一条不被过度消费的安全路径。 去神化,引导公众回归真实认知 公众对于科研人物的情感表达本身无可厚非,但当前“祈福式追捧”0 魔豆 | 6 页 | 410.26 KB | 4 月前3
共 38 条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