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 白象“多半袋面”惹争议,一句商标引发的信任思考
白象食品注册的商标,而非直观理解的“分量多半”。 从消费者反馈的图片来看,产品包装上“多半袋面”“多 半桶面”旁,“大分量,倍满足”的标语十分显眼,而“多 半”右上角的“®”注册商标标识却并不起眼。白象食品官 方客服人员回应称,“‘多半’确实是商标,产品具体克重 以包装上显示的为准”。但这一解释难以平息消费者的质疑, 许多人认为这是在“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图源:新京报 6 月 4 日晚间,白象食品发布声明回应称,目前在售的 “多半”产品是基于原 70 克面饼基础上推出的 110-120 克 面饼大份量产品,面饼重量增幅约 57%-71%。由于产品命名 可能给消费者造成了误解,深表歉意,并将进一步优化沟通 方式,以避免类似误解。 在市场上,白象“多半袋面”系列产品的面饼重量虽有 所增加,但远未达到消费者对“多半”的通常理解。以普通 装白象红烧牛肉面为例,面饼 85 克;而“多半袋面”的面饼为 110 克,仅多了 25 克,并非“多半”。其他产品情况 , 若产品实际分量未达消费者对“多半”的理解,显然违反这 一原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也要求, 标签内容应真实客观,不得误导消费者。白象此举与该通则 精神相悖。 对于此事,许多网友表示,白象此前凭借“国货之光” 的形象赢得消费者信任,如今却因“多半”商标事件,让人 大失所望。网友纷纷指责白象“玩文字游戏”“把消费者当 傻子”,甚至有消费者表示,今后将不再购买白象产品。0 魔豆 | 4 页 | 321.38 KB | 4 月前3白象“多半袋面”引争议,市场诚信容不下文字游戏
近日,多位网友反映称,白象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 产品包装上显示“多半”为注册商标,并质疑企业“在宣传 上玩文字游戏”,消息引发热议。对此,@白象食品 发布声 明称,如因此给消费者造成误解,公司诚挚地表示歉意。后 续公司将尽快调整“多半”产品包装,避免引发消费者的误 解。 有消费者对比称,以白象多半香辣口味为例,白象重量 为面饼+配料共 140g,其中面饼重 120g,与之对比,市面上 另一款知名品牌的香辣味大面饼款产品的重量为 产品,还严重误导了消费者。至于那句“如因此给消费者造 成误解,公司诚挚地表示歉意”更是有甩锅之嫌。 更令人生疑的是,企查查 APP 显示,白象食品股份有限 公司曾于 2018 年至 2021 年之间申请注册“多半”“多半袋”“多半桶”“白象多半袋”“白象多半桶”商标,国际分类为 方便食品,当前部分商标已成功注册。但其申请的“多半袋” “多半桶”商标因易导致消费者对商品的数量等特点产生误 地带,营销时用商标暗示品质,被质疑时以“商标名称”推 诿,类似事件早已屡见不鲜。此前广东壹号食品推出“壹号 土”猪肉,消费者乍看会误以为是“土猪肉”;还有“山里 来的土鸡蛋”,实则“山里来的土”是注册商标;简爱酸奶 的“其他没了”,同样属于商标范畴。 这些商标的共性,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认知习惯,将描 述性词汇注册为商标,通过混淆视听的方式误导消费。在竞 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中,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抓住消费0 魔豆 | 3 页 | 108.07 KB | 4 月前3“多半”只是商标,企业就别再玩文字游戏了
“多半”只是商标,企业就别再玩文字游戏了 (文稿内容转自新京报) 对白象而言,消费者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包装上的“多 半”,更是企业责任感的“全满”。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多位网友反映称,白象多半 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包装上显示“多半”为注册商标, 并质疑企业“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对此,白象食品官方 客服人员表示,“‘多半’确实是商标,产品具体克重以包装 上显示的为准,本身产品是没有问题的”。 克面饼的产品。“多半”商标申请注册的初心是为了与常 规分量产品做区分,便于消费者选购。并称如因此给消费者 造成误解,公司诚挚地表示歉意。 解释也解释了,道歉也道歉了,但这个“解释”与“道 歉”其实并没有回答最初媒体的质疑。在潇湘晨报的实地调 查中,白象某款产品包装显著标注了“多半袋/桶面”,但面 饼实际增量仅 25 克(普通款 85 克,“多半”款 110 克),并 没有达到消费者预期的“多一半”。所以,所谓“多半”“多 一半”的说辞,无论怎么解释,都改变不了其误导消费者的 事实。或许在企业看来,这种“创意”是常见的营销策略,但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商标用语与日常语义存在明显差异时, 企业是否有义务作出更醒目的提示?从现有包装看,涉事产 品的设计,无疑在客观上误导了消费者。 事实上,这并非白象首次使用“多半”概念。公开资料 显示,2018 年白象曾推出“多半袋面”促销活动,明确宣传 “加量 40 克”。这种历史行为更强化了消费者对“多半”代0 魔豆 | 3 页 | 103.60 KB | 4 月前3多半袋方便面“多半”是商标,白象食品致歉
多半袋方便面“多半”是商标,白象食品致歉:将调整产品 包装,避免消费者误解白象回应“多半”产品商标争议。 (文稿转自澎湃新闻) 6 月 4 日晚间,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目 前公司在售的“多半”产品,是基于原 70 克面饼基础上推 出的 110-120 克面饼的大份量产品,“多一半”是基于原 60 克面饼推出的 100 克面饼的产品。 近日,有多位网友发帖称,白象“多半袋面”系列产品 近日,有多位网友发帖称,白象“多半袋面”系列产品 背后包装上显示,“多半”是注册商标,不少消费者质疑白 象涉嫌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从而误导消费者,相关话题也迅 速冲上热搜。 例如,白象多半袋面红烧牛肉面的包装显示净含量为 “面饼+配料 129 克;面饼:110 克”。白象红烧牛肉面的商 品信息显示净含量为“面饼+配料 104 克;面饼:85 克”, 多半袋面仅在面饼含量上比普通款多了 25 克。 当晚白象发布的声明指出,“多半”商标申请注册的初 当晚白象发布的声明指出,“多半”商标申请注册的初 心是为了与常规份量产品做区分,便于消费者选购。如因此 给消费者造成误解,公司诚挚地表示歉意。后续公司将尽快 调整“多半”产品包装,避免引发消费者的误解。 据官网显示,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建于 1997 年,是一家以生产销售优质面制品为主的综合性食品企业, 也是作为骨汤型方便面领域的先行者。目前,白象食品已在河南、河北、山东、四川、吉林、山西等 10 个省布局0 魔豆 | 3 页 | 103.56 KB | 4 月前3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风波 一场舆情应对的教科书级反面案例
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 制菜且价格高昂”,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 否用了预制菜。对此,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反应激烈,先强硬 否认“一道预制菜都没有”,连用三个“一定”表态起诉罗永浩, 切割其“消费者”与“博主”身份;后开放后厨,最终承认应对 有误。15 日,西贝官微作出道歉。对于西贝的道歉,罗永浩 回应“顾客虐你什么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中,西 贝错误应对舆情推动了舆情“火上浇油式”的迅速发展,与其 得辩”的表态,将消费者质疑上升为意气之争,反而让公众觉 得企业缺乏同理心,产生反感。二是开放后厨,自证失败, 反成“自曝”,公信力受损。从仓促宣布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参 观、邀请多家媒体进入后厨直播,到媒体拍到问题食材而关 闭参观通道、直播,仓促应对,不仅没能掩盖食材管理的漏 洞,反而让公众看清了品牌在危机面前的敷衍与慌乱,进一 步加剧了信任裂痕。三是沟通缺失,忽视消费者知情权核心 诉求 诉求。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知情权”,想明确知道菜品是否 为预制菜、有无二次加工,而西贝却执着于反复辩解“预制菜不是原罪”,始终回避消费者最关心的信息披露问题。 二、深层原因剖析 面对波涛汹涌的舆情,西贝应对失败原因在于:一是品 牌认知偏差,过度自信。西贝长期以“现做现卖”“西北风味“” 造品牌形象,便误判自身品牌公信力足以覆盖预制菜争议, 面对质疑时未俯身倾听消费者声音,用强硬态度捍卫品牌,0 魔豆 | 3 页 | 147.88 KB | 1 月前3西贝“火上浇油式”的舆情应对存在哪些问题?
近几年,餐饮行业“预制菜”话题持续升温,消费者对 于食品透明度和知情权的关注愈发强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9 月 10 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 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遭到西贝创始人、 董事长贾国龙的强硬回应。双方的系列交锋,在短短六天内 从一条微博迅速演变为全国性舆情热点,乃至上升到行业透 明度和消费者知情权的层面。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中, 行业普遍存在的预制环节,并率先提出标注机制,不仅可以 澄清事实,还能引导公众理解行业现状,乃至将本次舆情转 化为推动行业规则完善的契机。 其次,在新华社发声后,西贝若能顺势调整立场,承诺 以更开放和透明的方式回应消费者关切,就能化解矛盾,但 随后暴露出的是西贝创始人及董事长贾国龙在微信中发表 的“黑社会”言论及西贝内部“1.8 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 会议信息,表明其依然坚持对抗思路,而非对行业现状和消 因为它暗 示了“企业受委屈、消费者不讲理”的立场,与公众对企业 应有的谦逊和责任感期待完全背离。 舆情应对需要紧抓关键的同时做好情绪疏导 舆情应对首先要明确“应对谁”。在罗永浩与西贝的交 锋中,表面上看西贝需要正面回应的是罗永浩接连不断的 “炮轰”,甚至在第一时间就选择诉诸法律,但实际上真正 需要争取和安抚的是西贝的核心受众群体——普通消费者。 消费者关心的焦点并不是罗永浩和西贝之间的输赢,而是0 魔豆 | 5 页 | 361.56 KB | 1 月前35元到8900元!一瓶饮料价格狂飙:狂热碾压理性的舆情海啸
128 元,整箱售价更是从千元级跃升 至 8900 元的天价。这场完全由市场自发形成的消费现象, 迅速演变为现象级舆论风暴。 相关话题的舆情走势图 (来源:清博智能智舆情系统) 一、深度解析消费者自发炒价背后的群体心理 一瓶临期饮料为何能搅动市场风云?其背后是猎奇心 理、稀缺效应、社交传播与投机心态交织的群体消费逻辑。(来源:闲鱼) 猎奇与逆反:从“难喝”到“必尝”的情感溢价长期以 值。稀缺与收藏:从“消费品”到“收藏品”的认知转换“限 量复刻”与“永久停产”的属性,让“红色尖叫”天然具备 稀缺价值。消费心理学中,“稀缺性”会显著提升物品的感 知价值。当二手卖家以“绝版藏品”“错过再无”为卖点时, 部分消费者的心态从“饮用”转向“收藏”,甚至将其视为 潜在“投资品”。这种认知转换,为价格泡沫的膨胀提供了 土壤。社交放大:从个体行为到群体狂热的传播链条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是这场热潮的核心推手。微博热搜让涨价 全方位品牌声誉管理专家,我们不禁思考:消费者自发行为 如何重塑市场规则,品牌又该如何应对这类“失控的热情”? 当一个产品因独特性(无论正面或负面)在消费者心中留下 深刻烙印,它便可能超越商品属性,成为文化符号。“红色 尖叫”的“难喝”“稀缺”“回忆杀”等标签,正是其成为 符号的核心密码。对品牌而言,此类事件中的态度尤为关键: 直接干预可能打击消费者热情,放任不管则可能让品牌形象 被舆0 魔豆 | 4 页 | 235.35 KB | 2 月前3华与华,咋就成了舆情“助燃剂”?
而华 杉的表态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既未推动西贝“以我为主”预 制菜的安全检测报告、门店使用比例,也未在舆情发酵初期 快速回应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诉求,反而将焦点转向对批评 者的攻击,完全脱离了“提供全部情况”的核心要求。在罗永 浩提出预制菜标注争议后,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食品安全保 障和知情权问题,此时最需要的是西贝展现诚意、说明情况。 但华衫选择将矛头指向罗永浩,用“网络黑嘴”这样的攻击性 可在 此次预制菜争议中,这一策略却成了“反讽工具”——消费者 发现预制菜与“现制美味”的预期严重不符,原本用于降低决 策成本的信任符号,彻底沦为质疑品牌“营销包装远超产品实 质”的靶心,既暴露了其“重形式、轻内容”的局限性,也让公 众不满情绪进一步发酵。事实上,“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曾是西贝的关键营销点,正是靠“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建立 起信任。而此次争议中,这个口号却成了网民调侃的“反讽梗”。 调侃的“反讽梗”。 舆情事件中,营销咨询公司该如何应对? 在西贝预制菜争议中,华与华因角色定位错乱、制造对 立,置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诉求不顾,将原本可控的舆情推向 更激烈的漩涡。 一是营销咨询公司舆情中的角色定位,应扮演“消防队 长”而非“啦啦队长”。华与华事件暴露出的核心问题,是华 与华在舆情中的角色定位错乱,“消防队长”的核心职责是“灭 火止损”与“重建信任”,需以客观理性为底色,以解决问题为0 魔豆 | 4 页 | 193.19 KB | 1 月前3“胶原蛋白”之争:莫让科学探讨沦为无意义口水战
重组胶原蛋白真实添加量仅为 0.0177%。 看似一场打假质疑,但从双方摆出的架势看,这里面的 “故事”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在“大嘴博士”打假之后,华 熙生物官微发布《关于支持郝宇博士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声 明》,表示对打假的声援。至此,事件已经发生了变化。 如果对医美界有所了解就知道,华熙生物和巨子生物是 医美界的两大巨头。二者不仅存在市场竞争关系,还被一些 人解读为代表着某种技术路线之争:华熙生物代表的是玻尿 方又回怼“颠 倒黑白”“恶意竞争”,充满情绪化的口水仗,成为舆论关注 的热点。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本该处于最重要位置的群体—— 消费者却被忽视了。消费者大概对于言辞激烈的指责兴趣不 大,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些医美产品,到底是否合格? 作为消费者,无心更没有义务卷入这种企业之间的口水意气 之争。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场争议中,科学准则似乎也有被 淹没的趋势。比如,巨子生物称,公司收到来自郝宇所用检 也即,对于医美企业之间的纠纷,需要有中立的仲裁出现。 比如,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适时介入,围绕双方争议点进行调 查,查清是否涉及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并出具有说服力的检 测报告,从而平息争议、安抚消费者。同时,涉事企业也不应当在舆论层面反复打口水仗,如 果对自身举证有十足的信心,不妨走法律渠道,在法庭上摆 事实、讲道理,以寻求公正的裁判。从维系商业信誉和市场 伦理的角度来说,这才是更加负责任的态度。0 魔豆 | 3 页 | 116.25 KB | 4 月前3清博智能2025年度315晚会舆情复盘报告
提升消费体验为目标,强化消费维权,助力消 费政策,传播消费知识,有力有效履行保护消费者 合法权益法定职责,切实肩负起消费维权枢纽责任, 推动提升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水平,为全方位提振消 费、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 促进高品质消费,让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更满意。 > 促进高质量维权,让消费者对消费过程更满意。 > 促进高水平共治,让消费者对消费环境更满意。 > 推进社会共治,参与主体更具广度。 > 危害健康商品流入市场,大众消费品 背后隐藏的违规翻新产业链等; > 揭秘互联网上盗取个人数据信息 的源头,曝光其屡禁不止的真相; > 展示金融消费中隐藏的新型消费 骗局。 > 通过曝光多个领域的典型问题, 展现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为推动行业自律和市场规范提 供了有力支持。 > 共铸诚信 提振消费 晚会主题 曝光特点 主题立意央视3·15晚会曝光案例 曝光案例相关声量 (截至3月17日12时) 3·15曝光翻新卫生巾、安睡裤,知名 母婴品牌残次料被翻新售卖,暴露了 哪些问题?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4 3·15曝光家电维修刺客「啄木鸟家庭 维修」,无病乱修、小病大修,其中 套路有多深?消费者该怎样辨别? 4 3·15曝光获客软件窃取个人隐私,包 括电话、微信账号等,每日处理100 亿条数据,暴露了哪些问题? 7 3·15曝光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超量 添加保水剂、包冰增重,一斤虾仁七0 魔豆 | 63 页 | 8.12 MB | 1 月前3
共 49 条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