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
网络舆情治理:理论路径与范式转换(上) 来源:杂志《秘书》 作者:赵萍丽 徐泱泱 作者简介:赵萍丽,博士,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 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徐泱泱,同济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治理。 摘要: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风险、及时化解网络舆情 危机,是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落脚点。当前网络舆情 治理的理论路径主要有以下五种:法治思维下强调政府主导 路径、技术赋能下强调数据理性和智能交互的技术治理路径、 情感视域下强调情感表达重塑和实践转向的情感治理路径。 网络舆情治理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 了颠覆性变化,出现范式转换,在实践中日益呈现出五种路 径多维耦合、动态嵌套的复杂图景。 关键词:网络舆情;理论路径;范式转换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媒体格局、舆 论生态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媒体时代,网络空 表达、情感 宣泄和思维碰撞的重要场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 第 5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接近 11.08 亿人,互联网普及 率达 78.6%。不断扩大的网民规模催生了全球最庞大、最复 杂的网络舆论场。 网络舆情是热点事件引发的网民社会政治态度、认知、 情绪、意见、观点的集合,既可能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促进 公民意识0 魔豆 | 9 页 | 202.60 KB | 6 天前3医疗行业舆情周报第1期(2025.10.9-10.15)
全国医疗行业热点舆情周报 (10 月 9 日-10 月 15 日) 本周医疗行业舆情热度整体较高,呈现出情绪敏感度高、话 题分布广、制度反思强的特征。共监测到 6 起典型热点事件,涉 及医护权益、招标投标、患者坠亡、作风问题、医患纠纷五大领 域。舆论热度主要集中于三起事件:一是“钟世镇院士寿宴被冒 充学生纠缠拍摄”事件,因触及学术尊重与道德底线,引发公众 强烈谴责;二是江西中医药大学设备采购“300 背稿”,湖南桃江县 人民医院员工吐槽工 会活动 医护权益 #医护人员投诉白天忙救人晚上 要背稿#阅读 263 万,讨论 501 次; #卫健局称遭吐槽工会活动已取 消#阅读 9.3 万,讨论 78 次。 一、舆情热点概述 (一)解剖学泰斗钟世镇院士寿宴被冒充学生纠缠拍照 10 月 11 日,我国解剖学泰斗、中国临床解剖学创始人、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倡导者钟世镇院士办公室发布一则严正声明。 声明指出,杨 求,暗指相关活动并非真正自愿。 二、热点舆情分析本周医疗行业舆情事件呈现出主题分散但集中指向信任危 机的特征。从作风、采购、科研到患者安全、医护权益等多个环 节,舆论关注的核心均指向医疗体系的规范性、透明度与人文温 度。 从舆情结构看,事件类型更加多元,情绪反应更具叠加效应。 钟世镇院士事件触及学术尊严与社会公德,引发全民情绪共鸣, 成为道德层面“集体声讨”型舆情;江西中医药大学采购事件则 暴0 魔豆 | 8 页 | 347.21 KB | 3 天前3云南“野人小孩”事件:官方的“无奈”背后,还有更多该做的事
,而忽略了孩 子明显的行为异常与心理创伤。孩子像犬一样啃食、爬行,这绝非短期行为偏差,而是长期环境造成的结果。公众更关 注的,是孩子是否得到真正的保护与治疗,而非简单的教育 “纠正”。 二、舆情背后的痛点:无奈、灰区与责任边界 可以理解,官方在处置此类事件时确实存在现实难点。 孩子确为亲生,没有明显外伤,家长对外沟通抗拒,且跨省 流动频繁,属地管理存在障碍。这些都让介入和处置难度陡 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忽视对未成年人的照护与教育。 所谓“教育方式不同”,并不能成为掩盖虐待与忽视的借口。 政府需要在“尊重家庭教育权”与“保障儿童成长权”之间找到 更有力的平衡点。 三、面对舆情,官方还能做得更多 从“劝导”到“干预”:保障儿童权益需要更硬的手段。从 目前的处理来看,工作组的主要措施是“现场劝导”,要求家 长注意公共行为。但面对这种明显存在照护失职迹象的情 况,仅仅 务。 从“回应”到“行动”:舆情治理要有后续、有温度。此次 事件中,官方通报速度确实较快,体现了对舆情的高度敏感。 但公众需要的不仅是“快”,更是“实”。在舆情应对中,及时 通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是否能公开、持续、有效。 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公布工作进展,邀请第三方儿童心理专家 或公益组织参与,增强公众信任感。只有把通报变成行动, 把回应变成修复,舆情才能真正平息。面对类似事件,政府0 魔豆 | 4 页 | 188.25 KB | 19 小时前3
共 3 条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