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沉默的英雄 荣耀的灯塔
0 魔豆 | 6 页 | 506.14 KB | 10 天前3沉默总比说谎强
沉默总比说谎强!言论自由也包括保持沉默的 自由 近日,胡锡进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文,提出在维护宪法秩序 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宽松,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声上。他指出,当 前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越发谨慎,甚至选择保持沉默。明星、体 制内人士、大学教授、民企高管以及中层管理者,都不再自由表 达自己的观点,言论空间被压缩,许多人选择“能少说就少说”, 甚至发布的内容大多是官宣或正规报道。胡锡进认为,这种普遍 的“噤声”现象并非开放社会应有的风貌,而是互联网时代公共 信息领域的巨大损失。 图片来源:AI 生成 然而,沉默并非问题的根本所在。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种 在压力和风险面前不再言说真相、选择虚假和歪曲信息的现象。胡锡进的观点无疑揭示了当前社会言论空间的萎缩,但他忽略了 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说谎比沉默带来的伤害更大,且更具隐 蔽性。 1、沉默并非最坏的选择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言论自由应当被视为一种基本权利, 但言 有想法。法律、社会责任和道德构成了言论自由的边界。然而, 言论的“沉默”并不必然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表现。在很多情况 下,沉默是一种负责任的自我克制,它避免了冲动言辞的伤害, 保护了个体的名誉与社会的和谐。在某些敏感话题上,保持沉默 往往是明智的选择,它至少不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或对他人的误 导。 但问题在于,当沉默成为常态时,社会的真正问题常常得不 到应有的讨论和解决。假如每个人都选择“少说为妙”,公共领0 魔豆 | 4 页 | 341.83 KB | 7 天前3100条定律 网络舆情前200效应
篇帖子的标记状态是下一篇帖子是否被标记的最强预测因 素。这意味着,虽然有些人可能总是更倾向于喷别人,发帖 的上下文情境更有可能是诱发喷子的因素。 前 200 效应也与“沉默的螺旋”这个定律有某些相似之 处。如果一个人感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就不愿表达出来, 甚至转向沉默和附和,因为害怕被多数一方报复或孤立。网 民在发表评论意见时,一般会先看下前 200 条(翻几页评论 跟帖)已经存在评论的“意见气候”,再决定发 评论无形当中即是后续 评论的参照,当一致意见越来越多,新意见所需要突破的心 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一方的沉默逐渐推高优势意见的强度, 形成“滚雪球”般的舆论增势。在极不对称的舆论场效应下, 情绪极端者不断受到鼓励,声音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 而那些理性、温和的声音不断遭到打压,变得越来越微弱, 甚而“沉默不语”。 前 200 效应与其他相近效应相比,主要区别是强调意见 评论的先后顺序对后续舆论所造成的影响,更看重“时序”0 魔豆 | 4 页 | 131.68 KB | 3 月前3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引导的启示
解民声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破除表象。直面问题才能消 减舆情音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三)圈层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沉默的螺旋”, 大众合意难以达成,舆论引导应更有针对性 随着参与式文化的发展,受众主体地位上升,趋同心理 减弱,“沉默的螺旋”逐渐变为“反沉默的螺旋”,甚至成 为“喧嚣的螺旋”。民间舆论和草根意见得以放大,成为松 散的、不稳定的舆情结构,这一现象伴随圈层化传播更加明显。0 魔豆 | 14 页 | 412.70 KB | 3 月前3被遗忘的基石:中国在二战中的关键作用
正如在缅甸战役中阵 亡的中国士兵墓碑上所写的:“你们的名字可能不为人知, 但你们的功绩将永垂不朽。”在这座用鲜血和火焰铸成的纪 念碑前,任何歪曲历史的企图最终都会崩溃,因为真相永远 不会保持沉默。0 魔豆 | 6 页 | 297.62 KB | 1 月前3银行清理“长期不动户”的法律与伦理质疑
过十年、一百年、一千年(还没倒闭的话!)之后,客户本人或 其法律意义上的继承人(凭有效依据)来这家银行取出当年的存 款,银行应当予以支付。如今我们的部分银行,可能几年或一二 十年都等不及,就要向沉默账户里的钱伸手,让不让人寒心? 六、谁来制约银行的任意妄为 面对银行清理长期不动户的行为,现有的监管框架显然存在 漏洞。光大银行杭州分行曾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 9 项违法 行为被处以 3920 魔豆 | 6 页 | 548.90 KB | 2 天前3警惕武汉大学舆情转移引发涉政涉稳风险
病史、5 份与医护咨 询湿疹治疗购药的微信聊天记录公证书等证据,网络舆情转 向分化。部分网友转向对杨某某的“诬告”表达质疑和辱骂, 还有一部分网友坚持表示“无风不起浪”。 四是司法反转与校方沉默拖延导致舆情延烧。7月25日, 法院一审判决驳回杨某某全部指控,明确肖某某的动作系因 皮肤病抓痒,无性骚扰意图。尽管判决已推翻核心指控,但 校长的最新回应“需等上级安排”再度引发次生舆情,“法100 魔豆 | 5 页 | 193.78 KB | 1 月前3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变量与引导
表达和讨 论空间,公众由过去相对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更加积极的消 费者,其角色也从单纯的“消极受众”逐步转变成既接收信 息又生产信息的“积极受众”。网络环境下这种传播模式的 变化使得原本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的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大 幅增强。但同时也由于网络空间的这种自由包容,发言所受 规则和约束较少,使舆论的呈现和建构处于一种开放、变动 的语境下,变数较之以往陡然增多。 转型期社会的复杂性叠加网络传播的多变性,使网络舆 体为代表 的官方舆论强调权威性和公信力,是主流价值的诠释者和社 会秩序的捍卫者。面对公共事件,主流媒体有强烈的舆论导 向意识,在事件真相和应对方案不明朗的情况下一般持谨慎 态度,或是暂时保持沉默,尽量避免因不实信息误导公众, 增加公共事件处置的难度和复杂性,但也常常因此在公共事 件的应对中因反应迟钝而陷入被动,失去舆论引导的先机。 而以网民和自媒体为传播主体的民间舆论则没有明确 的0 魔豆 | 13 页 | 224.25 KB | 4 月前3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上级批准”折射的舆情治理困境
中期缺位:放任网络暴力蔓延 在肖某某遭遇“人肉搜索”、家人承受严重网络暴力甚至导 致亲属离世的过程中,校方未采取任何公开保护措施或声明。对 于处于风口浪尖的学生,校方有责任提供心理支持并协助报警, 而非保持沉默。这种放任态度客观上助长了网络暴力的肆虐。 后期被动:司法判决后消极回避 法院判决后,校方未主动回应公众对撤销处分的质疑,直至 校长被追问才表态“需上级批准”。官网处分通报至今未撤下,象征性姿0 魔豆 | 6 页 | 229.31 KB | 2 月前3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成因、演变及治理
不当,会滋生、聚集负面情绪。随着舆论的持续关注,媒体 发文量、网民讨论量等呈指数级增长,信息达到峰值,甚至 成为全网热点。其间,伴随着涉事地方或部门介入,事件被 有效处置,公众的关注度大幅降低,舆情风险开始逐渐衰退。 四是“沉默螺旋”——很难成为热点。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因地域区域局限、涉及群体单一性等,没有“吸引眼球”的特 殊敏感元素,自媒体没有炒作积极性,媒体也没有采编意见, 舆论场形成了选择性过滤,不再被舆论关注,很难成为社会0 魔豆 | 6 页 | 219.67 KB | 3 月前3
共 19 条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