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自扔自捡”,如此“补拍工作记录”实无必要
环卫工“自扔自捡”,如此“补拍工作记录”实无必要 (文稿内容转自新京报) 近日,有网友爆料,成都街头有身穿环卫工服装的人“将 垃圾扔在马路上后又捡起”,全程有人拍摄。这引发广泛关 注。 5 月 27 日,成都市城管委发布通报称,5 月 24 日,成 某在天府新区机场路 A 线斑保路口进行环卫作业,因现场管 理人员张某在工作检查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效果不佳,张某要 求成某配合对工作过程进行补拍,用于工作资料记录。 没事找 事?而将其置于内部规定——“拍照留痕”的情境下解释, 又似乎“顺理成章”:拍完的照片“效果不佳”,要补拍一下, 那就得来一场“情景重现”。 然而,不管怎么说,“自扔自捡”都是一种无效工作行 为。都知道,马路上环卫作业的考核标准应该是——路面是 否清洁、达没达到标准。如果达到了清洁标准,有无“正在 作业”的留痕,似乎都没有必要。 如果说,相关管理人员认为,拍照留痕更真实,那这种 哪些照片是摆拍呢?因此,不搞这种无意义的行为,早就成 为公众的普遍共识。不过,从网友的反应看,日常生活中,“拍照留痕”的 考核方式似乎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有的公共机构,“拍照留 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干没干活,主要是拿 “痕”说事;上面的文件、政策在基层是否得到落实、效果 如何等,主要是看有无“留痕”。 现实是复杂的,因此,不能说所有的“留痕”方式都没 有实际意义,但如果“留痕”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凡事都拿0 魔豆 | 3 页 | 92.50 KB | 4 月前3学信网显示结业错失月薪4万工作引舆论热议
学信网显示结业错失月薪 4 万工作引舆论热议 近日,此前备受关注的“学信网显示结业女子错失高薪 工作案”迎来最新进展。据此前报道,卢女士称自己在 2002 年本科毕业时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学信网 却显示为结业。这一信息差异导致她错失了月薪 4 万多的工 作机会。卢女士将母校诉至法庭,法院一审判决校方需在 60 日内重新处理其修改学信网信息的申请并予以书面答复,二 审维持原判。然而,在判决生效后的 趋势图 根据百章舆情监测系统显示,10 月 24 日 11 时至 10 月 23 日 16 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 2 千余条。据 监测数据,微博#学信网结业错失工作高校拒改学历#和#学 信网显示结业错失工作案迎新进展#两个话题登上热搜榜第 一位和第六位,从而带动该事件在今日 15 时达到讨论峰值 点,舆情还在持续发酵中。平台占比图 从信息来源看,微博是该事件讨论的主要阵地,占比 占比 68.27%;其次中性信息,占比 31.21%;正面信息较少, 占比 0.52%。词云图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拒改学历”“错失工作”“结 业”“高校”“卢女士”等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 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对卢女士错失月薪 4 万的工作机会感到遗憾 和惋惜,明明持有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学信网却显 示为结业,这对她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是有网民强烈谴责校方行为,他们认为学校将毕业证0 魔豆 | 5 页 | 251.69 KB | 1 年前3文保工作也应是“千年工程”_
刚维修过瓦片就脱落?文保工作也应是“千年工程” (文稿内容转自工人日报) 据近日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5 月 19 日,安徽凤阳鼓楼 突发屋顶瓦片大面积脱落坍塌,持续数分钟,相关视频在网 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当日晚,凤阳县文旅局通报称,凤阳县 鼓楼楼宇(1995 年重建)顶部一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 亡,相关情况正在调查中。5 月 20 日上午,该县文旅局再次 通报鼓楼楼宇瓦片脱落详情,称鼓楼去年刚完成维修,当地 洞和困境,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对于暴露出的问题,要 能一查到底,更要问责追责。文物古建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殊为不易,可谓“千年工程”。相 应地,文物的保护工作应该也必须成为“千年工程”,这是 对祖先负责,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文物保护 工作只有进一步筑牢专业与责任的防线,那些宝贵的历史文 化遗产才能更好地被守护与传承,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0 魔豆 | 2 页 | 91.28 KB | 4 月前3湖南岳阳未缴医保不给盖章,村民缴纳医保成基层工作难题
湖南岳阳未缴医保不给盖章,村民缴纳医保成基层工作难题 一、概述 11 月 14 日,一则落款为湖南岳阳县毛田镇芭蕉村委会 的通知在网上流传,通知称,未缴纳医保村部不办理盖章及 相关手续,党员甚至要被退党。网传通知文件上,落款为毛 田镇芭蕉村村民委员会,并盖有红章。据极目新闻 11 月 15 日报道,蕉村委会一名村干部多次回应记者称“村里没有这 回事”。毛田镇政府工作人员则回应称,已经安排工作人员 前往核实此 事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公众的不满,这种工作方式和决策让 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荡然无存,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局限于 此次医保事件,还会蔓延到今后政府开展的其他工作中,严 重破坏了基层组织的公信力。第三,该事件加剧了社会矛盾, 此类事件容易在困难村民与其他村民、基层干部之间引发冲 突,矛盾一旦激化,就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第 四,这一事件也充分暴露了基层治理中的问题,反映出基层 组织在工作机制和管理水平上的缺陷,进而损害了政府在民 组织在工作机制和管理水平上的缺陷,进而损害了政府在民 众心目中的形象,引发公众对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公正性的 质疑。 针对这一事件引发的舆情,建议如下: 一是相关部门要迅速展开深入调查,及时向社会公布调 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如果发现存在不当之处,必须严肃处理 相关责任人,以此彰显政府对待问题的严肃态度,同时也能有效阻止谣言的传播,避免舆论进一步恶化。 二是加强对医保政策的解读。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 号、村广播0 魔豆 | 5 页 | 288.93 KB | 11 月前3斯坦福博士“下乡记”:基层与高学历人才的双向选择
考的是宿州市灵璧县乡镇机关基层事务管理的综合管理岗, 职级层次为四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要求面向本市户籍人 员,将被分配至灵璧县向阳镇或韦集镇。9 月 29 日上午,有 媒体采访韦集镇工作人员,对方表示,苏朕在向阳镇工作。 当天下午,灵璧县委宣传部回应称,苏朕表示目前已经在工 作,想低调一点,拒绝了采访。 传播分析 据监测数据,9 月 30 日上午,凤凰网、红星新闻等媒体 发出相关报道后,迅速引发舆情关注,其中微博平台是主要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公务员”“乡镇”“博士”等 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认为国家和个人在培养一名斯坦福大学博 士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拥有这样的学历背 景,应该从事与其学术背景更为匹配的工作,比如科研、教 育或高级管理等。去乡镇做公务员,大材小用,是对其多年 所学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浪费。 二是有网民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道路的权利, 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博士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 观 和人生规划来选择就业方向。如果当事人认为乡镇公务员岗 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这个选择就应该得到尊重。 三是有网民认为现在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 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已属不易。公务员工作相对稳定,待 遇也有保障,对于求职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学历人 才也不例外。四是有网民认为乡镇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在乡村振 兴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基层需要更多有能力、有热情的人才0 魔豆 | 6 页 | 256.92 KB | 1 年前3特权疑云与公平之问:云南红河“孕期摆烂”事件折射职场公平焦虑
特权疑云与公平之问:云南红河“孕期摆烂” 事件折射职场公平焦虑 一则关于“孕期摆烂上班”的自曝帖文,在社交媒体上掀 起轩然大波。一位自称通过人才引进进入云南某县文旅局的 公职人员,自己因怀孕将工作推给合同工、长期休假、租酒 店“上班”,更抛出“副处级丈夫”的身份信息。短短数日,相 关话题冲上热搜,点燃了公众对“体制内特权”“同工不同酬” 及公职人员职业操守的激烈讨论与质疑。尽管官方迅速介入 一、舆情概况 近日,一 IP 属地为云南的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帖,自称在 2024 年通过人才引进,在一小县城的文旅局上班,工作清闲, 其老公是市里干副处小领导。今年怀孕,孕早期时请假 2 个 月之后又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没有上班,单位领导体贴她, 把她手里的大部分工作分配给合同工。现在,她在纠结要不 要辞职在家安胎,又舍不得编制,就在单位附近租酒店上班。 相关言论引发热议,#女子自曝怀 上微 博榜单前列。 7 月 8 日,红河县文旅局有关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 称,有些人曲解了该工作人员的意思,称其怀孕后身体不好 才批的假,不存在把工作分给合同制同事做。 7 月 9 日,云南红河县联合调查组通报,发帖者为红河 县文旅局事业人员杨路某某,于 2024 年 10 月通过红河县事 业单位公开招聘进入红河县文旅局工作,招录程序合规,其 怀孕期间,凭医院诊断结果向单位请假,请假符合规定。杨0 魔豆 | 5 页 | 318.11 KB | 3 月前3内蒙古事业编招聘频打“艰苦”牌,事业编人才招聘困境
内蒙古事业编招聘频打“艰苦”牌,事业编人才招聘 困境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 2025 年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将集中招聘 14840 人,其中,自治区本级 2022 人,盟市及以下 12818 人。随 后,该招聘公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全是艰苦岗位”“内 蒙古要招一万个光头强”等调侃刷屏网络。在网络上广为传 播的“‘条件艰苦’密集出现”截图(如下图),就来自《2025 ,就来自《2025 年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基层千人计划岗位表》。 而在《2025 年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岗位 表》发布的 13653 个岗位中,“艰苦”出现 265 次,仅占 1.9%。 一名权威渠道知情人士表示,本次所发布的招聘“信息本身 是没有问题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培训机构的调侃,没有真的 影响到招聘的形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数据分析: 舆情走势图 根据百章舆情监测系统显示,9 件”等是被网民提及的高频词汇。 网民观点 一是部分网民以调侃的语气评论此次招聘,如用“光头 强”来形容招聘岗位,暗示工作环境的艰苦,认为这像是去 体验原始生活。 二是有网民认为如果招聘信息中频繁提及“艰苦”等不 利条件,可能会降低这些岗位对求职者的吸引力,特别是对 年轻一代来说,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是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是有网民认为如果这些艰苦岗位长期无人问津或仅 有少数人愿意应聘,可能会造成就业选择的不平衡。通过合0 魔豆 | 6 页 | 422.70 KB | 1 年前3云南“野人小孩”事件:官方的“无奈”背后,还有更多该做的事
日,南涧县“10·16”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称,公 安机关已依法介入,经初步核查,未发现拐卖行为。南涧县 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孩子目前在云南省外,南涧县公 安局、民政局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已抵达当地,孩子和 其父母已在接触范围内,工作组当面开展相关工作,要求其 遵守公共秩序,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再次出现衣不遮体及孩子 爬行行为,其家庭已同意。目前,一家人计划驾车回北京。 工作组已同当事人女方母亲取得联系,后者介绍近期将把孩 的借口。 政府需要在“尊重家庭教育权”与“保障儿童成长权”之间找到 更有力的平衡点。 三、面对舆情,官方还能做得更多 从“劝导”到“干预”:保障儿童权益需要更硬的手段。从 目前的处理来看,工作组的主要措施是“现场劝导”,要求家 长注意公共行为。但面对这种明显存在照护失职迹象的情 况,仅仅“劝说”远远不够。民政、公安、卫健、妇联等部门 应当联合介入,启动儿童保护评估程序,必要时进行心理测 事件中,官方通报速度确实较快,体现了对舆情的高度敏感。 但公众需要的不仅是“快”,更是“实”。在舆情应对中,及时 通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是否能公开、持续、有效。 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公布工作进展,邀请第三方儿童心理专家 或公益组织参与,增强公众信任感。只有把通报变成行动, 把回应变成修复,舆情才能真正平息。面对类似事件,政府 要学会“以公开稳信任、以专业稳舆情、以结果稳民心”。0 魔豆 | 4 页 | 188.25 KB | 1 天前3判决书写错刑期男子出狱后重新被羁押,司法公信力引质疑
他的刑期开始时间写成了 2020 年 1 月。原本应于 2025 年才 能被释放的他,在 2024 年 1 月出狱。2024 年 10 月 12 日, 卫某某再次被收押。日前,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纪委相关工作 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该案件是法院错误导致,检察院有 介入。乌拉特前旗所属的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则表示, 该案件基层法院已经有了处理结果,可以与基层法院联系。 不过,乌拉特前旗法院多个部门目前均拒绝回应此事。 重被羁 押”“案件”“法院”等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 律师解读 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余超律师:判决书出错 是一个明显的工作失误,相关人员要承担一定责任。但司法 机关发现错误后进行纠正,当事人少执行的一年刑期肯定还 是要重新执行。根据《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因过 失导致诉讼、执行文书内容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警 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但法院内部追责和当事人继续服 一是有网民认为法院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机构,判决书应该是极其严肃和准确的法律文件,出现这样的时间错误 是不应该的,是法院工作的严重失职,反映出相关工作人员 的不严谨和不负责任。 二是有网民认为男子因法院的错误提前出狱,在重新融 入社会近 9 个月后又被重新羁押,这对他个人和家庭都造成 了巨大的冲击,认为男子是法院工作失误的受害者,法院应 予以一定的补偿。 三是该事件引发了网民对司法公正的担忧,他们认为如 果0 魔豆 | 7 页 | 368.73 KB | 11 月前3从“辱骂老人”事件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尺度
22 日,湘阴县新泉镇人民政 府回应称:“经调查核实,由于吴某和李某某老人在主观认 识上存在差异,再加上双方沟通方式不够细致周全,进而产 生了分歧。这一情况反映出该同志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还存 在急躁情绪,工作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目前,已对其进行 了严肃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深刻反省,吴某上门对老人进行 了赔礼道歉。”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当地政府迅 速回应,称已对涉事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道歉,但这 速回应,称已对涉事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道歉,但这 一事件所折射出的基层治理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有观点认为,镇政府的回应将事件归咎于“主观认识差 异”和“沟通方式不够细致周全”,并指出干部存在“急躁 情绪”,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但这样的解释,难以让人 信服。“老东西”“老不死”“老糊涂”,这些充满恶意与 侮辱性的词汇,绝不是简单的沟通问题或一时急躁所能解释 的。这背后,暴露的是部分干部对群众的傲慢与轻视,是为 专业 和克制,绝不应该用侮辱性言语去攻击群众。信访工作本就 是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的过程,如果干部不能保持冷静和耐心, 又如何能有效化解矛盾?当“主观认识差异”成为辱骂的借 口,基层治理丧失了应有的“温情”。 该事件根源是部分基层干部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 干部没有真正意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行 使应当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没有将群众视为服务的对象, 而是当作管理的对象,一旦群众的诉求与自己的想法产生冲0 魔豆 | 3 页 | 105.44 KB | 1 月前3
共 225 条
- 1
- 2
- 3
- 4
- 5
- 6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