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千万换子女名企实习,“金融特权”伤害就业公平
存款千万换子女名企实习,“金融特权”伤害就业公平 (文稿内容转自新京报) 存款 1000 万,银行可为客户子女提供知名企业的实习 机会。 红星新闻消息,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兴业银行私人银 行推出一项实习计划,可以为客户子女提供知名企业实习机 会,其中不乏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微软等,报名条 件是“非私行客户新增资金 1000 万元以上,存量私行客户 新增资金 500 万元以上”,并且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 此次兴业银行私行宣称为客户子女推名企实习机会,之所以 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原因可能在于,这一做法,触痛了大众 关于“公平”的敏感神经。 有网友评论道,“这是明码标价的银行存款换实习机 会?”“富人赢者通吃,这种金融特权挤占普通家庭孩子的 机会!” 人们发出这些质疑的声音也能理解。毕竟,虽然只是实 习生,而不是正式工作机会,但是对于这些知名企业,尤其 是其中许多“金光闪闪”的 500 强企业来说,其实习机会亦属稀有资源。0 魔豆 | 4 页 | 117.02 KB | 4 月前3“特权”泛滥背后社会情绪亟待关注
本科生发表 14 篇 SCI?“特权”泛滥背后社会情绪亟待关注 近日,重庆大学一名本科生因在短时间内发表多达 14 篇 SCI 论文引发广泛关注。据公开信息,该学生主要以第一 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包括 SCI 一区论文 5 篇、二区论文 9 篇,并获专利授权 3 项,其 学术成果被描述为“超越常规水平”。然而,随着媒体调查, 更多信息被披露出来:该学生参与的 ”与 “背景优势”是否决定学术成果的质疑,有网友指出:“初 中生参与发明专利申请不符合常识,专利实际主导者可能是 其父。”相关评论直指学术不端,要求核查论文贡献度及专 利实际参与情况。 “特权”话题频繁引发质疑反映三方面深层社会情绪 从近期的协和 4+4 到此次重庆大学本科生 14 篇 SCI 论 文,公众对学术成果背后“资源不对等”和“过程不透明” 的敏感度日益增强。这类舆情反映出三方面的深层社会情绪: 钟 重庆大学本科生“14 篇 SCI 论文”事件,不仅是一场关 于科研成果的争议,更是一场关于教育制度、科研伦理和社 会公平的集体焦虑。在全民关注“寒门是否能出贵子”的时 代背景下,任何与“特权”挂钩的成就都更容易激发质疑与 不满。舆情的持续高涨,也为高等教育体制敲响警钟:唯有 建立更加公开、透明和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重建公众对学 术与教育的信任。0 魔豆 | 3 页 | 98.76 KB | 5 月前3特权疑云与公平之问:云南红河“孕期摆烂”事件折射职场公平焦虑
特权疑云与公平之问:云南红河“孕期摆烂” 事件折射职场公平焦虑 一则关于“孕期摆烂上班”的自曝帖文,在社交媒体上掀 起轩然大波。一位自称通过人才引进进入云南某县文旅局的 公职人员,自己因怀孕将工作推给合同工、长期休假、租酒 店“上班”,更抛出“副处级丈夫”的身份信息。短短数日,相 关话题冲上热搜,点燃了公众对“体制内特权”“同工不同酬” 及公职人员职业操守的激烈讨论与质疑。尽管官方迅速介入 对此,舆论的聚焦点在于:一是质疑女子以公务员身份 “享受”特权。从发帖的内容来看,女子自称上岸的公务员, “老公是市里干副处小领导”让网民怀疑其“以权谋私”、质疑 其老公借助职务身份利用不正当关系获取特殊待遇,猜测有 隐性权力干预。虽然官方后续通报“女子的老公为市里副处” 系不实信息,但舆情之初,“副处”身份与“体制内特权”的关 联,触动了网民对权力滥用、裙带关系的敏感神经。 二是 孕期间请假合规,但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请假手续,或存在监 管盲区,不仅降低了通报的可信度,更引网民质疑当地文旅 部门有包庇女子的嫌疑。 三、舆情启示一是公众对“特权”的敏感,折射社会公平焦虑的深层 诉求。事件中,杨某虚构“副处丈夫”身份的行为,虽被官方 定性为“博取关注”,却精准触动了公众对“关系户”“特权通道” 的敏感神经。这表明,在资源分配仍存在差异的现实下,公 众对“公平”的感知已从结果公平延伸至程序公平与机会公平。0 魔豆 | 5 页 | 318.11 KB | 3 月前3广西“亮证女”事件折射基层舆情应对之困
报出 李某某的姓氏和家庭住址。过程被李某某行车记录仪拍下, 其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未果后,于 7 月 31 日将视频上传网 络,播放量破 400 万次,“亮证施压”和“泄露隐私”引发公众 对“特权滥用”的强烈质疑。 7 月 31 晚,侯某某与两名民警及一名便服男子前往李某 某老家,以“涉嫌侵犯隐私”为由要求删除视频,并称 “否则 将拘留”,该行为被网民拍摄曝光,进一步激化舆论。 8 月 置合 规性”的质疑持续发酵。 一、舆情发展脉络 舆情发生期(2025 年 7 月 22 日-31 日):特权符号点燃 舆论场。视频上网络后,“奔驰女司机+行政执法证+隐私泄 露”的组合迅速触动网民对“特权阶层”的敏感神经。相关视频 播放量超千万,舆论批判“公职人员家属滥用特权”的批判。 网民普遍将“亮证”行为解读为权力傲慢的体现,尤其对“普通 人何以能迅速获取他人住址”表示强烈不安。此时官方尚未作 日晚,防城港市公安局宣布成立工作组调查,网民注意力 转向警方“上门要求删视频”的行为。李某某公布的通话录音 显示,民警曾称其发布视频“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舆论场 出现“权力护短”“压制监督”的批评声浪,事件从“特权滥用” 延伸至“公权是否被私用”更深层质疑。 舆情波动期(8 月 1 日-2 日)道歉视频发布致舆情波动。 8 月 1 日上午,李某某迫于压力,发布道歉视频,称父母被 被吓得不轻,希望纪委介入此事。视频一发布后,更加剧了0 魔豆 | 6 页 | 201.27 KB | 2 月前3以江油事件武大事件为例对比分析网络舆情迅速发酵成因及折射出的问题
谣视频动辄收获数万点赞,而辟谣内容仅几千互动,形成“发2 布即沉没”的真相困境。这种机制导致情绪化内容呈现病毒 式扩散,而理性信息传播举步维艰。 社会心理基础:公众情绪阈值降低与代入感 涉及特权不公(如防城港奔驰女亮证事件,江油事件官 二代施暴谣言)、公共安全(比亚迪失控传闻)或道德争议 (武汉大学性骚扰指控)的议题,极易触发公众的代入式愤 怒。当事件触及“权力滥用”“程序正义缺失”等敏感神经 江油事件 因官方信息迟缓披露滋生了诸多谣言,激发了民众共情受害 女孩家庭对公权不信任;奔驰女事件中,民警“灭火式执法” 和隐私调取特权等细节,直接刺激公众对公权私用的集体焦 虑。 议题本身的争议性与符号化标签 高传播性舆情往往具备强冲突标签,例如“特权阶层 VS 平民”“二代家庭 VS 残疾家庭”。江油事件中,舆情操作 者将“都是普通家庭”造谣为“官二代”,故意制造矛盾对 立,之 注意力周期的主动利用 根据议题竞争理论,当新事件更具冲突性时,公众注意 力会被强制“重置”。武汉大学性骚扰争议因防城港奔驰女 事件爆发尤其是江油事件的一日蹿红而淡出视野,奔驰女事 件凭借“特权亮证”“隐私扒皮”等更刺激元素抢占流量, 江油事件更是以几乎无理由的方式迅速线上全域以及线下 同时发酵。乒乓球饭圈文化中也存在主动炒作其他球员不良 事件以解除自身爱豆公共危机的情况。网络舆论领域普遍存0 魔豆 | 8 页 | 252.68 KB | 2 月前3202504涉高校热点舆情
..3 (一)典型案例分析........................................................................3 1. 学术不端、教育特权类:中日友好医院肖飞、董袭莹事件3 2. 师德师风类:北京理工大学男教授猥亵骚扰男硕士...........5 3. 学生行为类: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一审宣判..................... 共议题,其个人行为不仅涉及医疗体系内的职业道德崩塌, 更因出轨对象董袭莹在协和医学院读书期间的“4+4”医学 教育背景,引发对教育体系公平性的广泛质疑。此案不仅暴 露医生私德与医德的双重失守,更牵出医疗体系内特权渗透、 监管滞后的深层问题。同期,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常务副院长宫某被举报性骚扰、学术不端及挪用科研经费事 件也引发广泛关注。两起事件虽分属医疗与教育领域,但共 同指向权力滥用与制度漏洞:前者折射医疗行业对职业道德 12 西安财经大学通报学生虚构考研高分带家人闹 55w3 图 1 4 月份高校热点舆情事件 top12 二、典型案例 (一)典型案例分析 1. 学术不端、教育特权类:中日友好医院肖飞、董袭莹事件 本月,涉及学术不端、教育特权类热点舆情事件:中日 友好医院肖飞、董袭莹事件引发网友对医德私德、教育公平、 学术监管漏洞等问题的热议与质疑,现就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事件概述:肖飞,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其1000 魔豆 | 16 页 | 585.77 KB | 4 月前3广西防城港“奔驰女司机亮证”舆情应对效能分析报告
第1页/共26页 广西防城港“奔驰女司机亮证”舆情应对效能 分析报告 一、核心摘要 1.豪车女子亮特权证件逼男子让道激发舆论正义 2.公权配合上门威胁删维权视频引燃舆论情绪 3.警方含糊回应加剧舆论公职保护猜疑 4.回应处置不力致“风波”演变为“风暴” 5.人员身份、职权滥用、公民权利保护构成核心爆点 6.舆论想听的不是“她不是谁”而是“她是谁” 7.中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各大主流新闻媒体迅速跟进转 发,助推相关话题长时间占据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榜。 舆论主要聚焦公职人员职权滥用、基层舆情应对方式、社 会“身份符号”病态迷恋等。呈现以下六对矛盾关系: 一是公权特权与民权路权;第4页/共26页 二是滥用职权嫌疑与隐私安全猜疑; 三是侵权警察上门与维权投诉无门; 四是公权受访闭门与媒体下场追问; 五是权力监督失位与权利监督补位; 六是局长“假证老板”与通报“真证员工”。 关键热词词云参考图第19页/共26页 图表 4 热搜话题统计表第20页/共26页 六、舆论观点 (一)对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进行讨伐(约 40%) 调查通报发布前,舆论强烈谴责部分人员将职权异 化为私人特权工具的行为,或利用职务便利调取公民隐 私信息、调动公权力资源解决私人纠纷。此类行为被定性 为严重突破权力边界,违背“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原则, 不仅侵害公民权益,更导致执法公信力受损。舆论呼吁对10 魔豆 | 26 页 | 2.25 MB | 1 月前3退役军人该进军人候车室吗
”的叙事, 本质是将军人群体与普通公民置于虚假对抗中。我国实行“普惠 加优待”原则——退役军人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再获得 抚恤补助、景区免票等专项优待。将优待无限扩大至“封妻荫子” 式特权(如网民批评的“是不是还打算封妻荫子啊?”),反而 会消解军人荣誉的正当性。3.制度公平性崩塌 2024 年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确立“待遇与贡献 匹配”原则。特殊待遇(也就是按照现役军人优待政策执行的优 精神激励:载入地方志、悬挂光荣牌等荣誉性安排。 3.抵制民粹煽动 对炒作“退役即弃子”的极端言论需及时澄清。真正的军人 尊崇应植根于全体公民对国防事业的理解与支持,而非制造军人 群体与民众的对立。警惕将军人荣誉“特权化”的话术——那恰 是割裂军民血肉联系的毒刃。 军人荣誉不容货币化兑换,更不可沦为身份攀比的筹码。当 我们在武汉火车站坚持让军人候车室服务于战备需求时,保护的 正是军人优先权的纯粹性;当苏州为退役军人提供购房补贴、宁0 魔豆 | 4 页 | 165.61 KB | 2 月前3释永信事件:十年前调查失职的体制性反思
的关键证据(收养证 明、医学记录)被证实虚假,公众质疑司法取证 过程被操纵。 - 双重标准愤怒: 普通民众伪造证明需担刑责,而释永信侄子自 “ ” 认伪造出生证却未被追责,被批 特权庇护 。3. 宗教特权与监管盲区的批判 -“ ” 方丈负责制 的失控: 释永信一人掌控寺院人事、财务、商业合作, “ ” 缺乏制衡机制,使其将少林寺变为 独立王国 。 - 戒律与法律的双重失效:110 魔豆 | 8 页 | 14.17 KB | 2 月前3警惕武汉大学舆情转移引发涉政涉稳风险
分并公开道歉。 三是从个体行为争议拓展到性别议题争议。杨某败诉后,其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已美美保研”“将继续举报阻止肖 某某升学”的言论引发公愤。有网友认为杨某行为受极端女 权思想影响,利用性别议题获取特权。也有网友质问:“零 成本诬告者执掌司法权,下一个肖某某如何自保?”。 三、社会风险隐患分析。 一是网络暴力泛滥导致的法治秩序崩坏风险。从初期肖 某某被“开盒”、家人遭辱骂,到后期杨某某被举报学术不 位,有网友评论“普通人被诬告只能家破人亡,有背景者却 能全身而退”。 四是性别议题极化引发的社会撕裂风险。杨某某初期指 控获得大量女性网民共情,但事后被证实的过度指控及“保 研成功”的既得利益嫌疑,被部分舆论解读为“特权的性别 工具化”。极端声音开始污名化女性维权,如某大 V 称“小 仙女作文大赛”,加剧了真正性骚扰受害者的维权环境复杂 性。与此同时,将复杂事件简化成“二元对立”,还可能撕 裂社会共识,让婚姻、职场、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基础受到破100 魔豆 | 5 页 | 193.78 KB | 1 月前3
共 31 条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