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生万物》洗白地主阶级?
152.34 KB
4 页
2 下载
7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电视剧《生万物》洗白地主阶级?
近期,杨幂主演的电视剧《生万物》凭借鲁南土地变迁的独
特叙事,宁、封、费三大家族的命运沉浮,本想撕开历史进程的
复杂褶皱,不料却引来不少观众的争议,意外陷入舆论漩。
一、历史敏感与艺术张力的矛盾
剧中地主阶级的塑造打破了传统“万恶不赦”的刻板印象:宁
学祥虽精于算计却颇具血性,费左氏以节俭积累财富却对佃户存
有恻隐,甚至佃户之女银子嫁入地主家后竟能“拿捏东家”。这种
“去脸谱化”的尝试,本意是践行“全面客观反映历史”的创作理念,
却因触及公众对“地主”这一历史符号的集体记忆,被部分观众解
读为“洗白旧社会剥削阶级”,从而引发舆论场的激烈争论。许多
网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
地所有制,解放了亿万农民。地主阶级作为封建剥削阶级,其压
迫和剥削农民的本质是确定的历史事实。任何文艺作品都不应当
美化或洗白这一阶级的本质。
历史符号的情感联结与认知惯性
公众对“地主”的敏感,源于革命史观长期塑造的集体记忆。
在主流叙事中,“地主”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具象化符号,承载着农
民被压迫的血泪史。这种符号化的认知惯性,使得任何对其“人
性化”的解构都容易被感知为对历史苦难的消解。正如网友所言:
“我们祖父辈被地主逼得卖儿卖女,剧中却让佃户女儿‘人性化’,
这不是艺术创作,是历史虚无”。艺术再创作的边界:真实与虚构的平衡术
《生万物》的争议暴露了历史题材创作的核心矛盾:如何在
尊重历史本质的前提下,赋予人物以人性复杂?剧中“银子回娘
家拿东西”等情节被批“天方夜谭”,恰恰说明艺术加工若脱离历
史语境,便会陷入“悬浮叙事”的陷阱。历史学者指出,旧中国佃
户“命不如牛”是普遍现实,地主与佃户的关系本质是压迫与被压
迫,任何“温情化”处理都需以不遮蔽这一本质为前提。
二、公众认知的接受度
从《亮剑》到《生万物》:叙事框架决定接受度
2005 年《亮剑》中,国民党军官楚云飞被塑造成“儒雅、有
勇有谋”的形象,虽引发“美化国军”争议,但因其抗战主题契合
“中华民族一致抗日”的民族主义情怀,最终被主流价值吸纳。这
种“团结大于分歧”的叙事框架,使得人物复杂性得以被包容。
反观《生万物》,地主形象处于国内阶级矛盾的叙事核心,
其敏感性远高于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阶级叙事直接关联革命合
法性,任何对地主阶级的“祛魅”都易被解读为对历史正义的质疑。
这种差异揭示:公众对历史叙事的接受度存在一个“争议光谱”,
民族主义、抗战等题材处于光谱的“高包容区”,而阶级矛盾题材
则处于“低包容区”,艺术再创作空间更为狭窄。
社会认知的嬗变:从二元论到灰度认知的阵痛
《生万物》的争议,本质是公众历史认知从“非黑即白”向“容
纳灰度”转变的缩影。年轻一代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对“悬浮叙
事”“玛丽苏套路”的容忍度显著降低。这种转变既体现公众对历史真实的更高要求,也折射出社会认知的深化——人们开始意识
到,历史人物并非单纯的“善”或“恶”,而是复杂人性的产物。但
这一过程必然伴随阵痛:旧有符号的打破与新认知的建立,需要
时间与理性的磨合。
三、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与公共平台的引导功能
创作者:在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间寻找支点
《生万物》的创作者或许怀抱着“客观反映历史”的初衷,却
低估了阶级叙事在公众心中的敏感性。历史题材创作不仅是艺术
问题,更是沟通和共情问题。创作者需精准把握公众对历史符号
的情感联结,避免以“人性复杂”为名消解历史本质。例如,地主
的“善行”可解释为维护统治的手段,而非单纯的人性光辉;佃户
的“反抗”需以真实历史案例为支撑,而非虚构“爽感”情节。
平台方:包容与导向的动态平衡
《生万物》登陆央视并获 7.3 分豆瓣评分,引发“有争议作
品是否应上公共平台”的讨论。支持者认为,争议本身是思想碰
撞的体现,包容不同声音是国民心智成熟的标志;反对者则担忧,
历史虚无主义作品可能误导年轻观众。平台方需建立“争议作品
标注机制”,通过“历史背景说明”“学术解读配套”等方式,引导
观众理性认知。例如,播放《生万物》时可配套纪录片《鲁南土
地革命实录》,平衡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
观众:从情绪化到思辨化的历史观建构
此次争议也向观众提出挑战:在激昂的情绪之外,能否尝试
建立一种更具弹性、更富思辨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应能同时容纳历史的苦难与复杂性——既承认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也理解
特定历史情境下个体的生存逻辑;既反对“洗白”历史,也警惕将
历史简化为“善恶对决”的标签化叙事。
四、艺术创作的边界与公众认知的成熟
《生万物》的舆情风波,远不止于“是否洗白地主”的简单争
论。它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如何被建构、艺术创作如何平衡真实
与虚构、公众认知如何从二元走向灰度的公共探讨。
这场争论提醒我们:
历史符号的敏感性需被尊重,艺术再创作应以不遮蔽历史本
质为前提;
公众认知的嬗变需要引导,平台与创作者需共同构建“理性
讨论场域”;
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可以共生,最好的历史题材作品应能让
观众在“看见苦难”的同时“理解复杂”。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历史叙事可以是“多声部
的对话”。当创作者、平台与观众共同参与这场对话,我们或许
能在尊重历史与包容人性之间,找到更富生命力的表达方式。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