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何以成为全球通用“文化接口”——从“认同文化”到“文化认同”
Labubu 的文化共建 Labubu 的火爆并不只是“卖得好”或“看起来特别”。它真正的 文化意义在于,已成为一种被使用的情绪工具和社交表达载体,进而完 成了从“玩具”到“文化接口”的跃迁。用户不只是消费 Labubu,更 在使用 Labubu 参与身份建构、情绪宣泄与社交互联。 大量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主动晒出自己 DIY 改造后的 Labubu 形 象,包括服饰搭配、装饰组件,甚至社群挑战。Labubu 象,包括服饰搭配、装饰组件,甚至社群挑战。Labubu 不仅进入 OOTD (今日穿搭)场景,也嵌入咖啡馆打卡、办公桌摆设、情侣互赠等生活 情境中。它逐渐由 IP 形象转变为一种“生活中的情绪陪伴体”与 “身 份表达道具”,被赋予“发疯符号”“好运挂件”“另类审美表态物” 等多重语义。其“可以被拍、被挂、被夸”的高分享属性,使其在短视 频、图文平台中天然具备裂变传播结构。更重要的是,这种使用行为完全脱离了传统“文化标签”的嵌套, Labubu 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青年共鸣符号,并非偶然,而是踩中了 当下年轻人文化消费结构的三重转变: 一是从“看我消费了什么”到“看我怎么用它表达我是谁” Labubu 的火不靠商品属性,而靠情绪可嵌入性。它既可以可爱, 也可以怪诞、疗愈,也可以叛逆,正好成为 Z 世代自我认同语法的“万 能变体”。 二是从“认同一个文化”到“用文化工具认同自己” Labubu 不是靠展示“中国元素”被认同,而是因为它足够“可用”,0 魔豆 | 8 页 | 864.83 KB | 4 月前3电视剧《生万物》洗白地主阶级?
标注机制”,通过“历史背景说明”“学术解读配套”等方式,引导 观众理性认知。例如,播放《生万物》时可配套纪录片《鲁南土 地革命实录》,平衡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 观众:从情绪化到思辨化的历史观建构 此次争议也向观众提出挑战:在激昂的情绪之外,能否尝试 建立一种更具弹性、更富思辨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应能同时容纳历史的苦难与复杂性——既承认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也理解 特定历史情境下个体的生存逻辑;既反对“洗白”历史,也警惕将50 魔豆 | 4 页 | 152.34 KB | 1 月前3《哪吒之魔童降世》走热持续创新与舆情管理是关键
龄化”“劣质化”等质疑,但近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系 列作品的出现提振了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信心。《哪吒 2》 的舆情热度持续高涨,这不仅是单部作品的成功,更是民族 影视产业升级之下,文化自信提升与社会情绪共振的结果。 如有观点指出,这一部高燃热血的动漫电影,是中华文化自 信的展示,折射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崛起之光。 此外,它将传统神话故事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也是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巨大宣传,这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0 魔豆 | 4 页 | 208.28 KB | 8 月前3体育岂能饭圈化,乱象该止止了
“ ” 号和违规内容进行处理。但要治理竞技体育 饭圈化 的乱 象,并不能止步于此。 其一,未来各大平台有待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可采取 细化相关处理措施和条例、及时关停针对部分挑起对立话 题和情绪借此误导粉丝群体的营销账号等方式,助力营造 良好互联网生态; 其二,有关部门也需对其中可能涉及的违法犯罪活动 重点关注,警惕不法分子利用粉丝群体掩人耳目开展活 动,如其中可能出现的非法集资、聚众网暴等违法行为;0 魔豆 | 4 页 | 324.72 KB | 1 年前3从语言到人工智能: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是一次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化在与大众文化的博弈中占据统治地位。它可以通过 新闻报道、评论等形式,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引导公众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报 纸能够及时发声,传递权威信息,避免谣言和虚假信息 的传播,稳定社会情绪。在疫情期间,报纸积极宣传防 疫知识、抗疫先进事迹和国家的防疫政策,为抗击疫情 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报纸也面 临着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报纸也在积极寻求变革100 魔豆 | 22 页 | 862.70 KB | 2 月前3AIGC发展报告
”。 数字表达成为主流行为,AI 为自我展示提供更好工具。在社交网络、短视频平台和移动 互联网的推动下,内容创作和表达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企业的品牌传播, 还是个体的社交互动、情绪表达、知识分享,几乎所有行为都以某种“内容形式”呈现。这 种趋势在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中尤为突出,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视频、图像、文本等数字内容 表达自我、获取信息、建立社交。根据英国媒体咨询公司0 魔豆 | 53 页 | 9.55 MB | 2 月前3
共 6 条
- 1